瑞士聯邦本位貨幣的名稱和單位。輔幣單位是生丁(centime),1瑞士法郎等於100生丁。流通的紙幣面額有5、10、20、50、100、1000瑞士法郎;硬幣面額有5、10、20生丁和1/2、1、2、5瑞士法郎。

  根據1850年5月7日生效的《鑄幣法》規定,瑞士實行銀本位制,貨幣名稱定為法郎,屬無限法償貨幣。此前,瑞士境內流通各種國內外鑄幣。1860年前後,隻有法國金幣被允許流通。1865年12月23日,瑞士、法國、比利利時和意大利4國組成拉丁貨幣同盟,規定在各成員國內部金、銀鑄幣可自由流通,均具有無限法償性質,各成員國貨幣之間有固定的官方匯率。因此,瑞士境內又有數種貨幣同時流通。1925年同盟解散,瑞士政府禁止外國鑄幣流通,瑞士法郎成為境內唯一的流通貨幣。

  瑞士法郎出現後,瑞士貨幣制度發生瞭多次變革。1860年實行金銀復本位制;1880年禁止私人自由鑄造銀幣,從而使白銀在瑞士失去瞭貨幣的作用;1931年6月3日,瑞士實行新鑄幣法,規定新鑄幣脫離白銀,改與黃金掛鉤;1936年,在世界各國紛紛放棄金本位制的形勢下,瑞士法郎被迫宣告貶值,並放棄金本位制。1936年10月,瑞士國傢銀行確定瑞士法郎對美元的比價為4.37282瑞士法郎兌1美元。1952年12月17日,瑞士確定其法郎含金量為0.2032258克,並重新確定對美元的官方匯率為4.37282。此後十餘年,瑞士法郎對美元的匯率基本上維持這一水平。70年代,美元危機日益嚴重,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搶購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的風潮,從而使瑞士法郎匯價不斷上升。1971年5月10日,瑞士法郎升值7.07%,含金量提高到0.2175926克,對美元的官方匯率為4.0841,同年12月18日美元貶值7.89%,瑞士法郎對美元官價調整為3.84法郎兌1美元。為瞭阻止美元遊資大量流入瑞士,1973年1月23日,瑞士國傢銀行宣佈停止按官價上下限買賣美元,實行全面的浮動匯率。同年3月19日,西歐7種貨幣實行聯合浮動,而瑞士法郎仍單獨浮動,且匯價不斷上漲。到80年代初才有所回落。在瑞士的國際收支持續順差,黃金外匯儲備不斷增長情況下,瑞士法郎信譽日益提高,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地位逐漸加強,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之一。

5、10、20生丁及1/2、1、2、5瑞士法郎硬幣

  瑞士法郎之所以能長期堅挺,還因為瑞士一向保持中立,國內政治和經濟局勢穩定,極少受到戰爭的影響。此外,瑞士對外國人在境內存款采取嚴格保密措施,使瑞士成為國際遊資的“庇護所”,有利於吸引大量外國資金,加強瑞士法郎的地位。

  瑞士不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但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各種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