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及俄羅斯等獨立國傢聯合體部分主權國傢的本位貨幣名稱和單位。輔幣單位是戈比,1盧佈等於100戈比。

  盧佈一詞源於13世紀的白銀重量單位名稱。1704年沙皇彼得一世首鑄盧佈銀幣。1897年盧佈金幣成為單一金屬幣制單位(1盧佈紙幣含金量為0.774235克)。1914年7月沙皇俄國取消金本位制,盧佈紙幣停止兌換黃金。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金幣退出流通,隻流通貶值的紙幣。

沙皇俄國1876年鑄造的5盧佈金幣

  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數次改革貨幣,縮小紙幣面額。1921年發行新盧佈,規定1新盧佈兌1萬舊盧佈。1922年10月,第二次縮小紙幣面額,規定1新盧佈兌換1921年發行的100盧佈。1922~1923年間進行幣制改革,1922年10月俄羅斯共和國國傢銀行發行切爾文銀行券,每個切爾文含金量為7.742克,由25%的黃金和75%的商品保證。1924年2月發行新的1、3、5盧佈政府紙幣和銅、銀輔幣,同時規定新幣1盧佈兌換舊幣5萬盧佈,1切爾文銀行券兌換新幣10盧佈,由此確立切爾文銀行券為政府紙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輔幣由財政部發行的統一的貨幣制度。30年代中期,由於國內外政治經濟情況影響,盧佈匯率經常變動,很不穩定。從1936年4月1日起才把盧佈匯率固定在法國法郎上,規定1盧佈等於3法郎,對其他貨幣則據此套算。1936年10月1日法國法郎降低含金量,盧佈匯率調為1盧佈等於4.25法國法郎,1937年6月底法國取消金本位制,盧佈匯率改為以美元計算。1947年幣制改革廢除切爾文,重新恢復盧佈作為貨幣本位。1950年進行戰後第二次貨幣改革,以匯率為中心,使東歐各國貨幣與盧佈建立比價聯系,並規定盧佈含金量為0.222168克,同時對美元匯率定為1美元等於4盧佈。從1957年4月1日起,為吸引非貿易外匯,規定對西方自由外匯的非貿易往來,在正式匯率基礎上附加150%的貼補,即對美元非貿易匯率為1美元等於10盧佈。1961年1月1日蘇聯進行戰後第三次貨幣改革,發行新盧佈,含金量為0.987412克,1新盧佈兌換10舊盧佈。盧佈對內升值10倍,對外升值4.44倍,即對美元匯率相應改為1美元等於0.90盧佈,同時取消非貿易附加價,統一瞭匯率,直至1971年美元貶值,盧佈對美元匯率才相應調整。1973年2月美元再度貶值,西方國傢貨幣先後實行浮動匯率,貨幣含金量已不能作為確定匯率的依據。從1977年11月起,開始采用一籃子貨幣加權法計算盧佈對西方國傢貨幣的匯率。

蘇聯1924年鑄造的1盧佈銀幣

  盧佈原來不是自由兌換貨幣,蘇聯公民和非居民不能攜帶盧佈進出國境。1991年波羅的海沿岸3個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獨立,陸續廢止盧佈,分別發行自己的貨幣。同年,蘇聯解體,部分原加盟共和國組成獨立國傢聯合體,盧佈仍然在上述地區正式流通,可自由兌換成西方國傢貨幣,並實行浮動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