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者多生產一個單位產量所需支付的追加成本,或者少生產一個單位產量所節約的成本。

  邊際成本概念開始用於會計工作時,被解釋為隨產量變化而變化的成本。由於固定成本在一定生產規模範圍內不隨產量變化而變化,所以邊際成本也被解釋為變動成本。實際上,生產者多生產一個單位產量所需支付的追加成本(邊際成本)並不總是變動成本,在產量增加到一定水準後,固定成本也會有所增加。

  財會物價人員從經濟學角度瞭解邊邊際成本的含義,則是多生產一個單位產品追加的總成本,其中不僅包括會計成本,也包括機會成本。而從會計學角度看,邊際成本隻是多生產一個單位產品追加的會計成本。例如:生產10輛汽車的總成本為10萬元,生產11輛汽車的總成本為10.9萬元,生產12輛汽車的總成本為11.7萬元,則第11輛汽車的邊際成本為9000元,第12輛汽車的邊際成本為8000元。從會計成本角度看,邊際成本下降的原因主要是:①隨著產量增加,固定成本總額不變,而使分攤到每輛汽車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減少;②隨著產量增加,工人的技術熟練程度提高,使廢品減少、生產效率提高。但是,邊際成本並不總是隨著產量的增加越來越低。一般在開始增加產量時,邊際成本逐步降低,但下降一段時間後,又會開始回升。回升的原因是,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再繼續增加就需要增加固定成本。邊際成本從下降到回升的過程中有一個最佳產量。這個最佳產量往往不是設計能力最大的產量。在產量達到設計最大生產能力之前,邊際成本變化趨勢就從下降轉而變成回升瞭。原因是,有一定富裕生產能力的情況下,臨時性事故不會影響產量,而生產能力達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一旦出現臨時性事故,破壞瞭正常生產秩序,邊際成本就會上升。

  在產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如果平均成本不斷下降,邊際成本一定小於平均成本;如果平均成本呈上升趨勢,邊際成本就一定大於平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