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進行黃金買賣的交易中心。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全世界40多個國際黃金市場中,按其性質可分為起主導作用的市場和區域性市場。前者指國際性交易集中的市場,其價格及交易量變化對其他市場有很大的影響,主要有倫敦、蘇黎世、紐約、芝加哥、香港;區域性市場主要指交易規模有限且市場影響不很大的市場,主要有巴黎、法蘭克福、佈魯塞爾、盧森堡、貝魯特、新加坡、東京等。

  市場類型 從交易類型和交易方式看,世界黃金市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現貨交易為中心,同業間用電話聯系進行交易的歐洲類型的市場,如倫敦、蘇黎世。雖然倫敦黃金市場從1982年4月19日起開辦瞭黃金期貨業務,但它仍然是一個典型的現貨市場。另一種是以遠期交易為中心,設有獨立交易所的美國類型市場,如紐約、芝加哥、香港等。由於黃金交易方式和類型存在差異,而且黃金市場又呈現國際化的趨勢,因而出現瞭倫敦-蘇黎世和紐約(包括芝加哥)-香港兩大黃金集團。其中倫敦黃金市場的作用尤為突出,該市場的黃金交易和報價一直是反映世界黃金行市的一個“晴雨表”。

  按照交易管制程度,黃金市場又可分為自由交易市場和限制交易市場。前者指黃金可以自由輸出入,而且居民和非居民都可以自由買賣,如蘇黎世。後者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黃金輸出入一般要受管制,隻準非居民自由買賣,但不準居民進行自由交易,如1979年10月英國撤銷全部外匯管制前的倫敦市場;另一種是對黃金的輸出入實行管制,隻允許居民自由買賣,如巴黎市場,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同國際黃金市場沒有聯系,事實上,黃金也可以流入,黃金的交易價格是相互影響的。

  市場參加者 作為賣方出現的市場參加者主要有:產金國的采金企業、握有黃金的集團或私人、期望金價看跌的先賣出後買入的做“空頭”的投機者以及各國中央銀行等。作為買方出現的主要有:各國的中央銀行、以保值或投資為目的購買者、期望金價看漲的先買入後賣出的做“多頭”的投機者,以及將黃金作工業用途的工商企業等。此外,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如國際清算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也參與黃金買賣。

  在黃金市場上,無論是現貨還是期貨交易,一般都通過經紀人成交。各黃金市場的專業經紀人為數不多,但處於交易活動的中心地位。

  黃金價格 1944年7月建立的以美元為中心的佈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迫使各國接受按35美元兌換1盎司的黃金官價。1961年,美國聯合英、法、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和瑞士七國組成黃金總庫,通過總庫買賣黃金的活動調節黃金市場價格。但由於60年代美元危機頻繁,金價猛漲,搶購黃金風潮最終導致黃金總庫解散(1968)。1971年8月15日,美國政府宣佈實行“新經濟政策”,被迫停止外國中央銀行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1978年4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廢除黃金官價,其成員國可按市價自由買賣黃金。

  80年代,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動蕩不安,黃金市場價格變動更為頻繁。1979年下半年,由於美國和伊朗發生人質沖突,蘇聯出兵阿富汗,國際形勢異常緊張,黃金市場價格如脫韁之馬,短短8個星期內,1盎司黃金價格先後突破500、600、700美元大關,到1980年1月21日達到850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但僅僅兩個月後,又大幅度跌至474美元的低谷。同年9月,兩伊戰爭再度升級,金價又漲至720美元。以後幾年,由於兩伊戰爭出現僵局,加上美元利率大幅度上升,金價不斷下跌,到1982年6月跌至297美元。1987年10月全球股市風波之後,再度出現較大幅度上漲,達到每盎司500美元以上。但1988年以來,黃金價格一直呈現跌勢。

  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國際形勢的動蕩;②美元匯率的變化;③市場利率的波動;④產金國供應黃金數量的增減;⑤石油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