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籍新西蘭經濟學傢A.W.菲力浦斯命名,說明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此漲彼落、互相替代關係的曲線。在一個以物價上漲率為縱軸、失業率為橫軸的平面座標圖上,菲力浦斯曲線表現為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如圖1所示。該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高時,物價上漲率較低,反之,物價上漲率則較高。因此,經濟管理者隻可能在高失業率—低物價上漲率,和低失業率—高物價上漲率這兩種組合中擇一而從,要想使失業率和物價上漲率同時達到令人滿意的低水準是不可能的。

>

菲利普斯曲線1

  產生與發展 1958年,菲利普斯發表瞭題為《1867~1957年英國的失業與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的論文。該文以貨幣工資決定於勞動供求關系的理論為基礎,將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函數關系表示為

(其中, y為工資變動率; x為失業率; abc均為待估參數)。然後,根據英國1867~1957年間的有關統計資料,運用最小二乘法和試錯法,估算配合而得出一條表示英國的失業率與工資變動率之間依存關系的函數式: 。根據此式,便可作出類似圖1所示曲線,菲利普斯曲線由此得名。

  基於這一曲線,菲利普斯推論出:在正常情況下,假設生產率每年增長2%,假如總需求保持在一個能維持物價穩定的水平上,則與此相關的失業水平不足2.5%;如果總需求保持一個能維持工資穩定的水平上,那麼,與此相關的失業水平將達到大約5.5%左右。在這裡,初步描述瞭一個以失業率和工資變動率相互替換為特點的宏觀經濟政策配合模型。

  後來,菲利普斯曲線的贊同者為瞭分析的便利,把勞動生產率變動的因素納入模型,通過形如圖1的變換(圖中假定勞動生產率的年增長率為2%)便得到一條描述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相互替換關系的曲線。這一變換,更突出瞭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涵義。

  實踐效果 菲利普斯曲線一經產生,立刻引起西方國傢政府的關註。至少該曲線的邏輯方法對西方國傢的經濟政策產生瞭影響。然而,失業率、通貨膨脹率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現實發展,並不像該曲線所描繪的那麼如意。例如美國在1954~1979年間,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除瞭短期內呈現出某種反向變化的特征之外,它們的水平都是在不斷提高的(圖2)。7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甚至出現瞭前所未有的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滯脹現象。

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關系

  有關爭論 菲利普斯曲線自問世以來,圍繞它的爭論從未平息。支持者力求對之作出新的解釋。如P.A.薩繆爾森等人在維持菲利普斯所著力論證的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代關系的同時,明確否定瞭這種關系在量上的長期穩定性。

  一些人則完全否定菲利普斯曲線的現實性,如F.von哈耶克認為: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並無選擇,失業必然跟隨著通貨膨脹。貨幣主義者則以“自然失業率”學說否定菲利普斯曲線在政策上的有效性。如M.弗裡德曼認為,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是垂直的或近於垂直的。甚至凱恩斯學派的主將J.托賓也同意這一看法。

  大多數人同意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在短期內是可能交替換位的,但這種關系在長期內幾乎是不存在的。

  

參考書目

 A.W.Phillips,“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1867-1957”,Economicɑ,New Series25,pp360-370.

 P.A.薩繆爾森著,高鴻業譯:《經濟學》,下冊,商務印書館,北京,1981。(P.A.Samuelson,Economics,10ed.,McGrawHill,New York,1976.)

 長谷川啟之:《新經濟學的派系》,《經濟學譯叢》,197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