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係的學科。

  沿革與現狀 自教育產生以來,就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早在古代,中國和外國的一些學者就對教育和經濟的相互關係作過一些論述。但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準,教育對生產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太明顯,也不可能對教育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作出量的計算。到瞭近代,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發展,教育對改革生產技術、促進生產發展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從而引起瞭經濟濟學傢對教育經濟效益問題的日益重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A.斯密、德國歷史學派先驅者F.李斯特等人,對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系作瞭不少論述。例如,斯密提出:“學習的時候,固然要花一筆費用,但這種費用可以得到償還,兼取利潤。”但教育經濟學在西方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則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美國T.W.舒爾茨(1902~ )、英國J.維澤(1929~ )、美國G.貝克爾(1930~ )等西方經濟學傢的著作,為現代西方教育經濟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他們認為,人力資本是與物質資本相對而存在的一種資本形式,它體現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來提供未來的收入;而教育則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通過人力資本的形成而對經濟增長產生連續的作用。這一論點成為20世紀70年代西方許多教育經濟學著作的理論出發點。當前,西方教育經濟學所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估算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如何估算個人的教育投資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間存在著的關系;教育同勞動力市場變動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預測未來的勞動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經費,以便盡可能提高智力投資的經濟效果等等。

  在蘇聯,關於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是循著另一條途徑發展起來的。С.Г.斯特魯米林根據K.馬克思、列寧的論述,結合蘇聯的實際情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提出瞭教育投資收益的計算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蘇聯教育經濟學界在人才培養的預測、學校經費的使用效率的計算、教育發展長期規劃的編制等方面進行瞭大量的研究工作。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建立的時間較晚。1979年後,中國一些教學理論和經濟工作者,才開始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

  研究對象和方法 教育經濟學以教育在經濟增長和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觀和微觀經濟效果作為研究對象。教育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論基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闡述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的原理和規律。同時,它根據設定的前提,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對數據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檢驗有關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和預測這一關系的變動趨勢。

  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成果 70年代末以來,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者們對教育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瞭廣泛的探討。目前得出的較為一致的看法是:①教育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如下的關系,即一方面,經濟增長本身要求教育部門輸送大批有一定技術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另一方面,教育事業的發展始終是同一國的國力相適應的,經濟越發達,越有可能提供較多的教育費用,促進教育的發展。一國可能用於發展教育的經費多少,歸根結底要受本國財力所制約。隻有在經濟持續增長,財政收入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才能使教育經費的絕對額以及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②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如下的關系,即單靠發展生產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事業,它既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又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無論是政治思想、社會評價標準、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系,還是勞動者自身的發展,都離不開教育。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教育的發達與否,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並影響到二者相結合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