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會計的一個分支。當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跨越國境時,以國際經濟業務為對象而進行的企業會計。又稱跨國會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跨國企業的崛起而形成,目前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對其涵義、內容和研究方法,認識上存在較大分歧。國際會計的先驅者T.R.韋立許、C.G.艾弗裏和H.R.安德森三人,曾於1971年撰文,把不同觀點歸納為三個不同的定義:①指全世界通用,普遍地可為一切國傢所接受和採納的會計原則和方法;②指一切國傢各種會計原則和實務的集合;③指國外附屬企業或或機構的會計。

  一般認為,國際會計的主要內容有:①國際會計準則的研究和運用。②外國貨幣業務的會計處理。包括外幣收支折合為會計本位貨幣,計量外國貨幣中的通貨膨脹因素,外幣會計報表的換算,以及外匯風險的管理等。③跨國企業內部國際轉移價格的制訂。即制訂相互提供的商品、原材料、供加工組裝的零件和部件、機械裝備、技術資料,以及各種勞務的價格的原則、方法和程序。④國際稅務會計。⑤國際合並報表的編制等。

  各國通過自己規定的法令、條例、會計制度或公認會計原則,對企業會計提出一定的要求。為瞭提高會計報表資料在國際間的可比性,協調各國會計實務中的分歧,使國際會計有所遵循,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公佈瞭一些國際會計準則;聯合國的“國際會計和報告準則政府間專傢工作組”到1985年止,已舉行瞭三次會議,討論各國共同關心的重大會計問題,審議和協調會計準則。

  有人認為,國際會計除包括上述內容外,還要比較各國的會計制度、原則和方法。通過比較,既指出各項會計原則和各種具體會計方法的異同,也揭示國際經營環境由於各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差別,對會計原則和制度產生的影響。比較會計的知識,有助於跨國企業正確組織其國外分支、附屬機構的會計工作,有助於作出有效的經營決策,也有利於會計師執行國際性的會計、審計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