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

  含義 “共產主義”一詞來自拉丁語communis(公共的)。19世紀30~40年代,法國的L.A.佈朗基(1805~1881)、É.卡貝(1788~1856)和T.德紮米(1803~1850)等人開始使用“共產主義”一詞來表達他們對未來社社會的設想。他們把C.傅立葉、R.歐文等人的主張稱做“空想社會主義”,把他們自己的主張稱做“共產主義”。

  在K.馬克思和F.恩格斯的著作中,“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這兩個詞一般是作為同義詞使用的,他們講的科學社會主義就是科學共產主義。當他們共同起草的第一個科學共產主義綱領《共產黨宣言》在1848年初問世的時候,稱自己的主張為共產主義,而不用社會主義,是因為當時在歐洲,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

  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共產主義一詞既指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即馬克思主義;又指社會制度,即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作為理論,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解放條件的理論概括。作為社會制度,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鬥爭的最終目標。

  科學共產主義的實踐 自從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瞭共產主義學說以來,科學共產主義照亮瞭進步人類爭取解放的道路。全世界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已經進行瞭100多年的艱苦鬥爭。1871年3月18日法國巴黎的工人階級舉行武裝起義,摧毀瞭資產階級的國傢政權,建立瞭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巴黎公社。巴黎起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次大演習。巴黎公社的建立閃耀著“把人類從階級社會中永遠解放出來的偉大的社會革命的曙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1頁)。公社失敗瞭,但它的精神是永存的。1917年在俄國爆發瞭震撼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資本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打開瞭缺口,在地球大片土地上出現瞭第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開辟瞭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瞭馬列主義,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經過瞭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終於推翻瞭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建立瞭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對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瞭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瞭社會主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和亞洲都有一批國傢先後走上瞭社會主義道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證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

  現在,世界上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傢,都處於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即低級階段。從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過渡到高級階段,將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

  共產主義的特征 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為社會主義社會設計現成的模式,也沒有為未來的共產主義設計現成的模式。在他們看來,這是要靠共產主義建設者們去解決的。但是他們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論,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也提出瞭若幹天才的預見,即:①社會生產力將高度發展,勞動生產率將空前提高。在共產主義社會,科學技術極為發達,人們認識及改造自然的能力會超過已往任何時代。各個物質生產部門廣泛采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並實現電氣化、自動化,廣泛利用現代信息。正在世界興起的電子計算機與信息產業為中心的新的技術革命,將為共產主義準備物質技術條件。由於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自然資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生態環境會處於良好的平衡狀態。人類將成為真正的自然界的主人。

  ②社會將占有全部生產資料,使社會主義所有制過渡到共產主義所有制。在社會主義階段,雖然生產資料公有制已占統治地位,但由於生產社會化程度相對地說還比較低,各部門、各地區生產力發展還不平衡,除瞭全民所有制以外,還存在著集體所有制以及相當數量的個體所有制。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也會提高,社會將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建立起適應於高度發展的生產力的社會公有制形式。

  ③舊的社會分工將消失,人類將獲得自由和全面的發展。在社會主義階段,由於建立瞭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瞭剝削制度,工農業之間、城鄉之間和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對抗已經消失,但仍然存在本質差別。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由於社會生產力,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在全國的合理分佈,鄉村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程度普遍提高到城市的水平,人民的文化科學水平普遍提高,人人都可以享受高等教育,年輕人都能熟習整個社會生產系統的運轉規律,他們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他們從事的事業,充分發揮其才能。同時由於勞動時間的縮短,自由時間大大增加,為人類全面發展創造瞭條件,使上述三大本質差別最後歸於消失。社會分工本身雖然不會消亡,但把人終身束縛於某一種職業的舊式的分工不會存在瞭。

  ④全面實行計劃經濟,充分滿足人們物質的和文化的生活需要。在共產主義社會,人們將更加自覺地按照統一的社會計劃來調節社會生產,使勞動資源和自然資源在各部門之間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使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的銜接更加緊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超出社會當前需要的生產餘額不但不會引起貧困,而且將保證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將引起新的需要,同時將創造出滿足這種新需要的手段”(同前,第4卷,第369頁)。

  ⑤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由於舊的社會分工已經消失,產品已經極大豐富,可以充分滿足社會全體成員日益增長的生存、發展和享受的需要,人們的思想覺悟已經普遍提高,斤斤計較一己勞動報酬的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業已消除,勞動不僅僅是滿足謀生的手段,而且變成瞭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種人生的樂趣。在社會主義階段實行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將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所代替。

  ⑥國傢最後消亡。在社會主義階段,由於階級鬥爭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還需要國傢來保衛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衛人民的安全,保證按勞分配原則的實現。當階級鬥爭最終消滅,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實現以後,當人們已經十分習慣於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則,因而能夠自願地盡其所能來工作的時候,國傢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瞭。“那時,國傢政權對社會關系的幹預將先後在各個領域中成為多餘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來。那時,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20頁)。取代國傢組織的將是多種形式的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在這些聯合體中,人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自己管理自己。在共產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但這種矛盾,可以通過社會自身的力量,自覺地加以調整,以促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進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會制度,是人類發展的方向。作為一種運動,它“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於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47頁)。

  

參考書目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國傢與革命》,《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