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18世紀末,委內瑞拉隻有在露天廣場上表演的戲劇,1782年加拉加斯建起第一座固定劇場伯爵劇場,演出西班牙的古典戲劇。19世紀50年代,出現瞭委內瑞拉的劇作傢,採用歐洲的歷史題材撰寫浪漫主義的戲劇,如:埃洛伊·埃斯科巴爾(1824~1889)的《尼古拉斯·裡昂齊》(1862),艾拉克裏奧·馬丁·德·拉·瓜爾迪亞(1829~1907)的《葡萄牙的堂佩德羅》(1851)。後來到何塞·馬裡亞·孟裏克(1846~1907)的《兩顆鑽石》(1879)和《一個社社會問題》(1880),埃杜亞多·勃朗科(1839~1902)的《獅堡》(1879),埃利亞斯·卡利斯托·邦帕(1836~1887)的《一場文學決鬥》(1879),馬努埃爾·安托尼奧·馬林(1846~?)的《在深淵邊沿》(1887)等劇作中,才轉到瞭本國當前的題材,反映出政治動蕩引起的社會不安等現實問題。

  同時代的劇作傢M.M.費爾南德斯(1830~1902)的《惡有善報》(1878),費利佩·埃斯特維斯(1822~?)的《給嫉妒以謹慎》(1880)則發展瞭具有民族特色的諷刺劇,嘲笑瞭社會上種種不正當的現象。

  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輕歌劇大為流行。這一類型戲劇的主要劇作傢為佛蘭西斯科·托斯卡·加西亞和多明戈·阿拉斯。

  20世紀30年代,著名劇作傢L.A.米切萊納(1897~1962)為民族戲劇的復興作出瞭貢獻。在他的倡導下,成立瞭“戲劇之友協會”(1939)。他的主要作品,力圖以嚴肅的現實主義風格探討委內瑞拉的根本問題,如《為瞭愛情的愛情》(1934)、《另一個世界來的答復》(1938)、《回聲》(1941)等。

  1954年,烏拉圭導演奧拉西奧·佩特松和阿根廷女演員胡安娜·蘇霍來到委內瑞拉,使委內瑞拉的民族戲劇走上瞭實驗和革新的道路。許多業餘小劇團聯合起來,成立瞭委內瑞拉戲劇基金會,戲劇活動更加活躍。

  60年代開始以來,湧現瞭許多新的劇團,如“新劇團”、“拉哈塔佈拉劇團”、“卡拉沃沃大學劇團”、“戲劇實驗室劇團”、“特哈劇團”、“圓形舞臺劇團”等。

  主要劇作傢有:C.倫希福(1915~1980),以現實主義手法反映當前的社會問題,帶有B.佈萊希特影響的痕跡,代表作有:《勝利者庫瓦尤》(1949)、《暴風雨所遺留的》(1961);R.查爾沃德(1930~  ),作品有強烈的政治性,善於運用對比手法,如《神聖和褻偒》(1961)、《焚燒中的耶穌》(1965);I.喬克龍(1932~ )兼作導演,題材和手法都比較多樣,如描寫愛情失敗的《第五層地獄》(1961),富於戲劇性場面的《亞洲和遠東》(1966)。

  

參考書目

 J.J.Churion,Ee teatro en caracas,Caracas,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