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韋斯皮揚斯基

  波蘭劇作傢、畫傢。出身於克拉科夫一個知識份子傢庭。中學畢業後在克拉科夫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後又在克拉科夫大學攻讀歷史、藝術史和文學史。19世紀末開始戲劇創作,主要作品《婚禮》(1901)寫波蘭上層知識份子追求個人人安樂、對祖國命運漠不關心的故事。《華沙歌》(1898)、《列列維爾》(1899)和《十一月之夜》(1904)以1830年11月起義為題材,歌頌瞭貴族起義將士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精神。在《解放》(1903)、《奧德修斯歸來》(1907)、《審判官們》(1907)、《齊格蒙特·奧古斯特》(1907)等劇作中,批判瞭那種認為波蘭必須忍受苦難才能使人類和自己獲得解放的觀點。

  韋斯皮揚斯基的劇作采用象征主義手法,在描寫中往往將現實和神話、寫實和象征結合在一起,收到獨特的藝術效果。它們反映瞭深刻的社會和歷史內容,不同於“為藝術而藝術”的波蘭象征派戲劇,在形式上也不同於波蘭現實主義戲劇,對波蘭浪漫主義戲劇有所繼承和發展。

  韋斯皮揚斯基是個具有理想追求的戲劇藝術改革傢和開拓者。他不僅創作劇本,還從事演出藝術實踐,自任導演,做舞臺設計(從佈景設計、服裝設計,到舞臺的革新方案)。在演出中,他力圖綜合各種藝術因素,融匯於統一的空間處理構思之中。他追求一種規模巨大、氣勢宏偉的演出風格,為此他幻想建造一種“巨型舞臺”。韋斯皮揚斯基對舞臺藝術的改革,在有些方面比雷戈登·克雷、A.阿庇亞、M.萊因哈特等還要早一些。他的戲劇活動受象征主義的影響,但他的思想同戈登·克雷的用“超級傀儡”代替演員的理論是對立的。

  韋斯皮揚斯基的藝術活動,對波蘭戲劇和舞臺美術的發展產生瞭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