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地馬拉雖然是最古老的印第安民族戲劇《拉比納爾的武士》的誕生地,但由於殖民地時期印第安文化的長期中斷,使民族戲劇未能得到發展。

  殖民主義統治時期,直到17~18世紀,教會才在宗教節日期間允許印第安民族演西班牙聖禮劇,同時也讓表演傳統的印第安民族歌舞。

  除此之外,18世紀40年代還發現瞭另一部在民間口頭流傳的古代印第安民族戲劇,名叫《薩伊科霍爾》,它具有情節、人物、對白、舞蹈和音樂,但是是僅存下少數片斷。

  19世紀西班牙浪漫主義戲劇的興起,影響瞭許多拉丁美洲國傢。在危地馬拉,也有劇作傢寫作諷刺當代社會現象的喜劇,把諷刺的矛頭指向庸俗的金錢婚姻。

  1821年,危地馬拉成為獨立國傢,但是專制的獨裁統治,嚴重地壓制著思想和文化,使民族戲劇得不到發展。20世紀20年代以後,幾位民族戲劇的劇作傢嶄露頭角。A.D.佈拉科(1894~1937)在1918年首次演出喜劇《雲中》,1923年演出兒童劇《哥倫比娜愛花》,1938年又演出喜劇《花園裡的玫瑰花掉瞭花瓣》,揭示瞭中產階層的苦悶,帶有傷感的浪漫主義情調。浪漫主義色彩更為濃烈的是拉法埃爾·巴列,作品有《咖啡花》。以道德觀念為主題的是馬克西莫·索托·阿爾(1871~1944)的劇本《母親》。

  30年代,出現瞭短暫的民主政治氣氛,文化活動一時活躍起來。“三十年一代”的作傢逐漸脫離現代主義,而傾向於現實性較強的風俗主義。他們同情印第安民族的處境,並且描繪瞭印第安人的多彩生活。著名小說傢拉法埃爾·阿雷瓦洛·馬蒂內斯(1884~1975)寫瞭3幕詩劇《恩多爾的公爵們》,描寫英國宮廷內的陰謀和鬥爭。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M.A.阿斯圖裡亞斯(1899~1974)寫瞭兩部劇本:《邊界會議》,取材於古代印第安部落與西班牙征服者的鬥爭;《索魯納》,反映資本主義制度與印第安民族意識的矛盾。

  M.馬西科維特雷·伊·杜朗(1912~  ),也屬於“三十年一代”的作傢,他自組劇團,上演危地馬拉劇作傢的作品。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新的技巧,運用瞭意大利喜劇的一些手法,如《雜技團的幽靈》(1935)。M.加利奇(1913~  )在戲劇方面有許多貢獻,早期作品傾向於風俗主義,如《四壁之間》,後來又從印第安民族古代傳說中汲取素材進行創作,如《固佈·卡基赫老爺》。同時他還寫瞭社會批評和爭取民主的具有強烈政治意義的作品,如《黃色列車》和《難消化的魚》(1961)。

  擁有更多觀眾的滑稽劇,在30年代以後,也從內容到形式具有瞭民族的特色。1934年,馬裡亞·路易莎·阿拉貢演出瞭她的《危機中的買彩票者》,反映當時嚴重的經濟危機。卡洛斯·希隆·塞爾納則除瞭以古代印第安民族傳說為題材的悲劇《依赫基克》,還寫瞭以當代印第安民族生活為題材的滑稽劇《堂埃米斯帝基奧之死》。

  近年來,新一代的劇作傢中比較突出的有:H.卡裡略,已經演出瞭《性愛的街》和《稻草人的心》兩出戲;利希亞·貝納爾,在自己風格抽象而具有象征性的劇本《井中之石》和《埃裡爾,你的翅膀》中扮演主要角色;何塞·阿爾塞1959年演出瞭以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使徒》。

  

參考書目

 C.Solorzano,Teatro guatemalteco contemporaneo,Madrid,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