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於19世紀初期,從它的雛形時期算起,其發展過程可分為5個階段。

  “高拉姆”階段 19世紀以前,斯裡蘭卡在跳神驅鬼的活動基礎上,興起瞭一種叫做“高拉姆”的歌舞,表演歷史故事和各種滑稽動作,類似中國早期的儺戲。

  南印度戲階段 從17、18世紀的康提王朝以來,南印度的泰米爾文化對斯裡蘭卡卡影響很大,那時南印度的戲劇已具有一定的虛擬性,泰米爾語叫做“納達迦姆”。斯裡蘭卡第一個戲劇傢菲力普·辛紐(1770~1840)仿照納達迦姆的格式創作瞭僧伽羅語的《艾黑勒巴拉》,獲得“僧伽羅戲劇之父”的稱號。之後,古納帝拉克寫瞭《大羅摩衍那》、《地道本生》、《杜主蓋姆奴國王》等劇,還改編瞭《阿拉廷和神燈》、《阿裡巴巴和四十大盜》、《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近30部劇本。納達迦姆在斯裡蘭卡興盛近百年,到19世紀末開始衰落。

  印度斯坦戲階段 19世紀末,從孟買來瞭一個叫做維多利亞的波斯劇團,在科倫坡等大城市演出具有梵語戲劇傳統的印度斯坦戲,斯裡蘭卡稱之為“奴爾迪”。其音樂、舞蹈的藝術性較強,道具、佈景、服裝也新穎華麗,產生瞭很大影響。這個時期出現的“奴爾迪”劇作傢有:敦·巴斯迪揚、約翰·德席爾瓦和查爾斯·紮亞斯。德席爾瓦不僅把《羅摩衍那》、《沙恭達羅》等印度名劇譯成僧伽羅語,還編寫瞭《斯裡·維克拉瑪拉迦辛哈》、《桑加坡國王》、《天愛帝須大帝》等歷史劇。1912年,塞那維拉特納出資在科倫坡建造寶塔廳劇場,他的女婿紮亞斯首先使用瞭這個現代化的劇場。紮亞斯創作瞭40多個僧伽羅語劇本,為戲劇的發展做出瞭很大貢獻。

  仿西方階段 1930年,錫蘭大學僧伽羅學會開始把西方的名劇介紹到斯裡蘭卡。他們把莫裡哀的《屈打成醫》等劇譯成僧伽羅語演出。僧伽羅教授薩拉特錢德拉把Н.В.果戈理的《婚事》和А.П.契訶夫的3部獨幕劇譯成僧伽羅語。1951年,薩拉特錢德拉又創作瞭《衰退的藝術》、《帕巴沃蒂》等劇本。

  成熟階段 薩拉特錢德拉先後到美國、日本、香港、泰國、新加坡等地考察,1955年,他看到瞭梅蘭芳演出的中國京劇,受到啟發,意識到,要使戲劇適合本民族的傳統,就必須以本國的歷史和現實為內容,運用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的表現手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薩拉特錢德拉在“高拉姆”和“納達迦姆”的基礎上,吸收印度梵語戲劇和中國戲曲的特長,創造瞭新型的斯裡蘭卡戲劇。他編寫的第一部這樣的劇本是《瑪納梅》(1956)。這是《佛本生故事》中的一個故事,寫瑪納梅王子從師學藝,學成回國時老師把女兒許給王子為後。歸國途中遇到維狄國王,意欲強占瑪納梅的王後,把瑪納梅刺死在地。王後立刻歸順瞭維狄王。維狄王見她見異思遷、背叛前夫,便舍她而去。此劇年年上演,其影響遠及印度。薩拉特錢德拉以後又編寫瞭《玻璃手鐲》、《死去活來》、《令人捧腹》、《辛哈巴忽》等。其他一些劇作傢接受瞭他的理論,也創作瞭大量的新劇。如賈亞賽那的《窗戶》、納瓦卡德迦瑪的《蘇帕和亞瑟》。

  在現代的斯裡蘭卡舞臺上,出現瞭寫實派的話劇,但遠不及那些傳統劇目受人歡迎。德國B.佈萊希特的戲劇理論在斯裡蘭卡有一定影響,他寫的《高加索灰闌記》已譯成僧伽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