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的主要劇院。1852年以演員和戲劇活動傢科·卡拉迦列為首的進步文藝工作者在佈加勒斯特創辦,以發展民族戲劇為宗旨,1877年羅馬尼亞獨立後,改稱為民族劇院。劇作傢I.L.卡拉迦列、V.阿列克山德裡等進步戲劇傢努力使劇院成為民族解放的講壇,積極上演反映社會現實,捍衛民族利益的劇碼。1879年上演瞭I.L.卡拉迦列的《暴風雨之夜》和阿列克山德裡的《德斯波特-伏德》,引起很大的反響。20世紀初在A.達維拉領導期間進行瞭一系列改革,運用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斯基的演劇體系,使表演藝術有很大提高,奠定瞭羅馬尼亞現實主義舞臺藝術的基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劇院的著名導演為A.達維拉、P.古斯蒂。他們導演的成功作品有卡拉迦列的《一封遺失的信》、М.高爾基的《底層》、Л.Н.托爾斯泰的《黑暗的勢力》等。

  20世紀20~40年代,進步的戲劇活動傢,如V.埃富蒂米烏和彼得雷斯庫堅持現實主義舞臺藝術原則,維護瞭劇院演出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1944年羅馬尼亞解放後,民族劇院上演的許多優秀劇目中,影響較大的有M.達維多格盧的《礦工們》、卡拉迦列的《一封遺失的信》、А.П.契訶夫的《三姊妹》、A.巴蘭格的《被激怒的羔羊》及《公眾輿論》、E.尤內斯庫的《犀牛》等。

  這一時期優秀導演和演員有格·斯托裡克、A.佈捷斯庫、A.德茹格魯、盧索等。70年代後民族劇院經理是人民藝術傢R.貝利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