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條主義地庸俗化的觀點體系,主要出現在文學研究和史學等領域。庸俗社會學者簡單化地解釋馬克思主義關於意識形態的階級制約性,認為意識形態現象直接取決於物質現象和社會階級的經濟基礎。在文學研究中,他們把文學史的過程簡單化、庸俗化,認為文學創作直接依從於經濟關係和作傢的階級出身,甚至拿經濟因素去解釋句子、韻律等結構的特點。他們不是把文藝看作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而是看作對現實的消極紀錄,不考慮時代的政治、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複雜因素,想直線式地從從藝術形象中獲得抽象的階級心理和一般政治經濟范疇的特點,抹煞文藝的特性,把文藝的目的、內容同社會科學的目的、內容機械地等同起來,把文學變成對社會學的“形象圖解”。例如,他們認為普希金是破落貴族思想傢的代表,果戈理是小貴族的代表,列夫·托爾斯泰是中等貴族的代表等。庸俗社會學的主要代表在哲學史研究中是舒利亞季科夫,在文學研究中有彼列韋爾澤夫、弗裡契等人。庸俗社會學這個術語在蘇聯30年代才開始使用,但是這種思想觀點則早已出現。列寧在1908年對舒利亞季科夫的《西歐哲學對資本主義的辯護》一書的批註中就指出瞭他的這種庸俗化觀點。本世紀初,俄國一些文學研究傢如克爾圖雅拉、彼列韋爾澤夫、弗裡契等開始研究文學的意識上的作用及其階級實質等問題。他們反對唯心主義學派,堅持普列漢諾夫的傳統(捍衛他的意識形態依從於社會存在的唯物主義觀點)。但是他們後來把普列漢諾夫、梅林等人著作中的某些不大確切的言論加以引申,並提高到一般方法論的原則,從而陷入瞭庸俗社會學的觀點。十月革命後至30年代初,蘇聯文學研究方面的庸俗社會學更有所發展。在弗裡契的《藝術社會學》(1926)、克爾圖雅拉的《文學作品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1928)、彼列韋爾澤夫的一些論著以及無產階級文化派理論傢(弗·卡裡寧、普列特尼約夫)的著作中,在《在崗位上》(羅多夫、列列維奇、瓦爾金)、《在文學崗位上》(阿維爾巴赫、李別進斯基、葉爾米洛夫)、《列夫》(阿爾瓦托夫和楚紮克)等雜志的批評傢的言論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種傾向。從20年代末開始,蘇聯文藝理論界對庸俗社會學傾向開展瞭批判。以後在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研究中這種傾向有所克服,但在一些批評傢(別利克、卡洛申等)的著述中仍然有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