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К.托爾斯泰

  俄國小說傢、詩人、戲劇傢。生於貴族傢庭,母親出身烏克蘭名門。年輕時在母親與舅父指導下受教育。1834年起在外交部任職,1843年後在宮中任職。30年代末開始創作。40年代著有歷史小說《謝列勃良內公爵》(18633)和一些抒情詩、歌謠。1854至1857年與熱姆丘日尼科夫兄弟合作,用筆名科濟馬·普魯特科夫為《現代人》雜志寫幽默諷刺詩。50年代末期起,先後為《俄國叢談》(屬斯拉夫派)和《俄國導報》等刊物撰搞。1861年辭去公職,專事創作。60至70年代政治觀點保守,信奉“純藝術”論。歷史劇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1866)、《沙皇費多爾·伊凡諾維奇》(1868)、《沙皇鮑裡斯》(1870),反映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三個沙皇的悲劇,對人物的心理、性格和宮廷生活作瞭細致的描繪,表現瞭專制制度的危害性,但否定伊凡雷帝的進步改革,美化古代領主政治,把人民寫成一種盲目的自發勢力。他的詩歌富有民歌風味,很多被譜成歌曲。50年代末到7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根據民間口頭文學題材寫成的勇士歌《穆羅馬人伊利亞》、《薩德科》和諷刺詩《波波夫的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