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聶魯達

  捷克詩人、小說傢。生於佈拉格。父親是退伍軍人。父親死後,母親靠賣紙煙維持生活。在中學時,他積極參加校內愛國文化活動。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宣傳的反對封建主義、爭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對聶魯達影響很大。中學畢業後,在在政府機關中謀得一個低級職務,有機會觀察官場的種種醜惡現象。1853年,他進入查理大學文學院學習,不久因傢境困難而輟學。曾充當教師和報刊編輯,同時從事文學創作。長期的新聞工作使他更廣泛地接觸到社會各階層人物,為他的創作提供瞭豐富的素材。作傢必須深入瞭解社會生活,必須同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這一思想貫穿於他的全部創作中。他寫瞭大量詩歌,收集在《墓地的花朵》(1857)、《詩集》(1867)、《宇宙之歌》(1878)、《故事詩和敘事詩》和《平凡的主題》(均1883)以及詩人死後出版的《星期五之歌》(1896)中。這些詩歌作品題材廣泛,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墓地的花朵》情調低沉,流露出悲觀主義,但對1848年革命失敗後歐洲反動勢力的猖獗表示抗議,希望人們同社會罪惡進行鬥爭。在《宇宙之歌》中,表現瞭詩人思想境界的開闊與深邃,他把祖國的命運同宇宙聯系起來。他的詩帶有哲理色彩,有些詩篇比較抽象,但基調樂觀。在《星期五之歌》中,他把當時捷克人民的處境比作耶穌受難,相信復活就要到來。這部詩集中的一些名篇如《愛》、《再前進》等,在反對黑暗統治的長期鬥爭中經常被人們引用和傳誦。他的許多詩篇內容豐富,感情熾烈,詩句生動優美,對捷克詩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聶魯達寫瞭兩千多篇小品文和雜文。他的第一部小說集《短篇集》(1864),描寫的人物大多是城市貧民,表現出作者對普通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後,他陸續發表中篇小說《流浪漢》(1872)和短篇小說集《小城故事》(1878)等。《流浪漢》是捷克最早反映無產階級生活的作品,主人公是一些被雇傭來建築鐵路的季節工。小說對這些處於社會底層、勞動繁重、生活毫無保障的勞動者的悲慘境遇以及他們走向團結戰鬥的情況,作瞭細致的描繪,給讀者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小城故事》包括13篇短篇小說,集中反映瞭佈拉格城區的市民生活。作者一方面對小市民的狹隘、愚昧、庸俗、頑固作瞭辛辣的諷刺,同時對貧苦勞動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他的小說筆調幽默活潑,人物形象生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被認為是捷克現實主義散文創作的奠基作品。

《小城故事》中的一幅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