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尼克索

  丹麥作傢。原名馬丁·安德遜。1869年6月26日生於哥本哈根一個石匠傢庭。8歲時隨全傢遷居波恩荷爾姆島的小城尼克索(一譯訥克塞),以後即以此為筆名。少年時曾為人放牛,隨鞋匠、泥瓦匠學習手藝。1891至1893年在在高級學校學習,後任教師。曾參加工人運動。1893年開始文學創作。1894至1896年曾去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旅行。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走上瞭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是丹麥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22年後多次訪問蘇聯,並僑居德國,直至1930年。1940年納粹德國占領丹麥後,流亡瑞典和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回國。1951年由於反動分子的詆毀,被迫再度流亡,僑居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54年6月1日在德累斯頓逝世。

  尼克索是丹麥無產階級文學中的重要作傢。他早期的作品包含著對社會進行批判的內容。他曾受彭托皮丹的影響,但他對階級壓迫懷有義憤,主張進行社會革命;他同情並描寫被壓迫者的命運和鬥爭。早期作品大多表現失業者、流浪者、海員、工匠等下層人民的生活,廣泛反映瞭丹麥的社會面貌。他的第1部重要的長篇小說《征服者貝萊》(1906~1910)反映瞭丹麥工人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帶有自傳性質。貝萊出身窮苦,來到哥本哈根謀生,後來參加瞭有組織的工人運動,成瞭激進的社會民主黨人和工人領袖,領導瞭90年代的總罷工,結果被捕。貝萊出獄後表現消極。這部小說激起讀者對於深重的壓迫的認識和義憤,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產生瞭影響。

尼克采80誕辰時與夫人在莫斯科慶祝會上

  1917~1921年,尼克索又發表長篇小說《蒂特──人的孩子》(中譯《蒂特:人的女兒》)。它描寫一個善良的少女受壓迫的一生,把勞動婦女作為作品的主人公。蒂特是私生子,深受歧視,後來又被人欺騙和遺棄。她經歷瞭大多數人所共有的不幸的命運,對這個世界完全感到瞭失望。作者通過她的早死,表明如果不進行革命就沒有任何希望,同時也表明人民中間蘊藏著偉大的力量,要依靠人民為實現公正的社會而鬥爭。

《蒂特:人的女兒》中譯本封面

  尼克索的第3部著名的長篇小說《紅色的莫爾頓》(1945~1948),是《征服者貝萊》的續篇。莫爾頓與貝萊適成對比。貝萊對革命產生動搖,並在政府中謀得一個職位,使自己適應於資產階級社會,莫爾頓卻堅持革命信仰,成為堅定的為人民利益奮鬥的戰士。他前往蘇聯,接觸列寧的學說,對於人類的社會主義前途充滿瞭信心。尼克索塑造瞭一個無產階級的英雄的形象。他的這幾部著名的長篇小說在丹麥文學中開創瞭無產階級小說流派,對於丹麥的進步作傢(如基亞克、吳爾夫等)產生瞭影響。

  尼克索還著有長篇小說《鐵器時代》(1929),短篇小說集《黑鳥》(1930)、《破曉前》(1938)等。他的4卷《回憶錄》:《一個小可憐蟲》(1932)、《在露天裡》(1935)、《聽天由命》(1937)、《旅途的終點》(1939),廣泛描寫瞭社會生活,富有深刻的哲學意義。他對當時的蘇聯懷有深厚的感情,曾在訪蘇後寫瞭《迎接青春的日子》(1923),宣傳社會主義制度,贊揚蘇聯的經驗。尼克索為和平民主的事業作瞭很多努力,西班牙反法西斯戰爭期間,國際縱隊一個支隊曾以他的名字命名。

尼克索和孩子

  

參考書目

 P. M. Mitchell,A History of Danish Literature,Copenhagen,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