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結構形式與格律劃分的藏族民歌類別之一。包括藏族原有的流行在西藏、甘肅、四川巴塘地區的“諧”;流行在四川德格一帶的“古兒姆”和流行在雲南中甸一帶的“日瑪”等。

  諧體民歌,一般為四句一首,每句六個音節,每兩個音節一停頓,一句三頓。不講求押韻,也有每首六句或八句的,各句亦為六音節三頓。諧體民歌有的通篇為比喻,有的通篇是直陳。也有前兩句比喻,後兩句指實,或前實後喻的。

  這種詩歌格律,最初見見於9世紀前後的敦煌古藏文詩歌中,但大量的是三音節一頓,每句兩頓,第三個音節是一個襯音“呢”。與上述格律完全相同,僅見1首。17世紀時,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曾運用這種格律寫下瞭近70首情歌,流行於世,為群眾所詠唱,與傳唱於民間的諧體民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