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詩人、哲學傢、思想傢。生平不詳。西元4世紀的基督教作傢基洛尼姆斯說他因飲丹藥而發狂,在發病間隙中作詩,後自殺。史傢對這一說法一般持懷疑態度,可能是基督教作傢對唯物主義哲學傢的惡意中傷。他的唯一作品是長詩《物性論》,共6卷,是古希臘羅馬流傳至今的唯一完整而系統的哲學長詩,主要闡述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傢伊壁鳩魯的原子論,旁及認識論和倫理學。敘述在描寫西元前430年雅典大瘟疫時中斷,作者臨死前未及對全書潤色加工,死後由西塞羅整理定稿。

  盧克萊修認為,一切物質皆由原子組成,無不能生有,有也不能變成無;原子具有一定的形狀、重量,永遠處於運動之中,原子結合的多樣性構成物質的多樣性,物質的消失不是物質的消滅,而隻是構成物質的原子的分離;原子是永恒的,宇宙是無限的,是變化和發展著的。世界不是由神創造的。他認為人的靈魂是物質的,由原子組成,隨人體的死亡而死亡,不必對死後的生活懷有恐懼。在認識論方面,他肯定感知的作用,認為它是認識外部世界的泉源。他強烈批判宗教偏見,認為它是人類罪惡的根源,隻要人們正確認識各種自然現象,消除對幻象和超人的自然力的崇拜和恐懼,宗教偏見就會消除,因此,他在詩中努力用原子論和其他物理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對問題的解釋“較深刻”(馬克思語),有些理解到現在仍然使人感到驚嘆。詩中還論及世界和生命的起源。雖然他的社會觀有唯心主義成分,但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作瞭一些有價值的推測。《物性論》全詩規模宏大,風格崇高,不少比喻形象生動,使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淺顯易懂,富有說服力。馬克思稱盧克萊修是“朝氣蓬勃、叱吒風雲的大膽詩人”,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對後世歐洲有一定影響。

《物性論》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