Н.С.吉洪諾夫

  蘇聯俄羅斯詩人。生於彼得堡小手工業者傢庭,從童年起對下層人民的痛苦生活有較深的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俄國軍隊中服役,這一時期的詩反映出他看不到光明前途的孤獨、苦悶和矛盾的複雜心情。十月革命爆發後,他志願加加入彼得格勒紅軍,參加過追擊尤登尼奇和外國武裝幹涉者的戰鬥。詩集《寇群》(1921)和《傢釀啤酒》(1922)使他進入瞭年輕的蘇聯文學界。20年代初期,一度加入過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謝拉皮翁兄弟”文學團體。1930年訪問過土庫曼。後來創作瞭不少散文、特寫和詩歌,如組詩《尤爾加》(1930)、特寫《遊牧人》(1931)、短篇小說集《永久運行》(1934)等。1935年赴巴黎參加世界保衛進步與和平大會,並到西歐旅行,創作瞭反戰的詩集《友人的影子》(1936)。衛國戰爭開始後奔赴前線,他寫的表現人民英雄主義的作品有長詩《基洛夫和我們在一起》(1941,1942年獲斯大林獎金)、詩集《烽火年代》(1942)、短篇小說集《列寧格勒的戰鬥》(1942~1944)。戰後以和平建設為主題的作品有《格魯吉亞的春天》(1948,1949年獲斯大林獎金)。以保衛和平為主題的作品有《兩股激流》(1951,1952年獲斯大林獎金)、《在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上》(1953)。他的詩大多富有浪漫主義氣息,采用象征的手法和形象的比喻,謳歌“和平與友誼”。晚年有描寫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9篇中短篇組成的小說集《六根圓柱》(1968,1970年獲列寧獎金)。他是蘇聯保衛和平委員會主席(1949年起),最高蘇維埃代表(1946年起)和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