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小說傢。從事短、中篇小說創作,善於通過小事情表達重要思想,通過平凡事物反映重大事件,並著力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他以特有的抒情小說和心理小說,成為50、60年代以來蒙古短篇小說界的代表人物,曾獲國傢獎金。他的小說《溫暖季節來到時》、《靴匠》、《我們胡同裏的哲裏瑪》、《在道路上》等,都是描寫青年男女間純真的愛情、歌頌人民善良美好品格的作品。在《呼蘭和我》、《巴圖格日樂》、《愛情》中,讚美不畏強暴、不受威脅利誘的堅貞不屈的愛情。他創作的社會政治題材小說《鵝掌掌草》、《優良品種》,反映人們關心集體、關心社會的新的道德風尚。在《上天堂的鎖》、《神聖的水》中,描寫瞭革新精神和改造自然的理想。《被孤立》、《仇恨》則批評脫離集體的現象。《雲影》、《不在山坡上再會面》、《那湖邊的人》、《不斷的歌聲》、《酒鬼的證書》、《山神》等,批評各種落後思想和習俗。《紙剪的雪花》、《禮炮》等揭露瞭侵略戰爭的危險性。《老鼠洞裡的珍珠》、《百萬美元》暴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他的主要小說、散文集有《一年以後》(1959)、《四十天的日記》(1959)、《洪古爾珠拉》(1961)、《揚起的塵土》(1964)、《白天的星星》(1968)、《甲子年》(1970)、《那仁陶高如》(1972)、《短、中篇小說集》(1976)、《我的祖國──我的傢》(1978)等。近年來創作的中篇小說有《奪回來的權利》、《巴彥佈爾特》和《享福的年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