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多斯·帕索斯

  美國小說傢。生於芝加哥一個富裕的律師傢庭。191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去西班牙學習建築,不久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先後在法國戰地醫療隊和美軍醫療隊服役。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的《三個士兵》(1921)是他第一部有影響的小小說,也是最早反映美國青年一代厭戰和迷惘情緒的作品。小說著重描寫一個名叫安德路斯的青年知識分子怎樣在戰爭環境中被迫放棄音樂創作的理想。

  1925年發表的《曼哈頓中轉站》以大戰前後的紐約社會為背景,描寫瞭記者、律師、演員、水手、工會幹部等人物形象。他們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意者,生活苦悶,精神空虛。作品中沒有一個貫穿全書的主人公,人物相互之間沒有聯系,有的隻在某些事件中相遇。評論傢們稱它為“群像小說”。

  多斯·帕索斯雖然在作品中反映瞭戰後一代的迷惘情緒,但他的思想並不消極。他當時對資本主義社會十分不滿,自稱“放棄瞭對它的希望”,“向往革命”。1926年參加《新群眾》雜志編委。他作為美國共產黨的支持者,采訪罷工鬥爭,為共產黨的刊物寫稿。1927年因參加營救薩柯和樊塞蒂的活動被捕入獄。1932年曾支持共產黨的總統候選人,但沒有加入過共產黨。

  多斯·帕索斯的代表作是《美國》三部曲,包括《北緯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賺大錢》(1936)。這部作品規模宏大,時間從本世紀初直至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描寫瞭12個人物形象。他們的故事獨立成章,情節上偶爾有所聯系。其中有站在資產階級立場鼓吹勞資調和的約·華德·摩爾豪斯,有流浪工人麥克,有從技術人員上升為資本傢的查理·安徒生,有軟弱、搖擺的知識分子狄克,還有共產黨員班·康普頓,進步、堅強的知識婦女瑪麗·弗蘭奇,資產階級小姐陶特爾等。這些人物各自活動,小說沒有一個貫徹始終的中心人物。作者從人物的社會地位來分析並解釋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描寫瞭他們一生的經歷和歸宿,力圖客觀地表現出不同階層人物的經歷和命運,並以他們的故事為經緯,織成縱橫交錯、復雜的生活畫面。

  就人物描寫來說,《美國》三部曲的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它在廣闊的生活場景中盡量表現出典型的、最常見的人物。寫法的特點是藏而不露,多含譏諷,語言簡練流暢。作者還試用“新聞短片”、“人物傳記”和“攝影機鏡頭”等三種新的手法。“新聞短片”共68篇,包括新聞剪輯、報紙大小標題、流行歌曲、廣告、官方文件等,穿插在人物描寫的章節之間,以突出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重大事件,提供廣闊的時代背景,加強三部曲的史詩風貌。“人物傳記”25篇,包括這30年間美國各界著名的人物,如工人運動領袖德佈斯、總統威爾遜、汽車大王福特、銀行傢摩根、發明傢愛迪生、進步作傢約翰·裡德、工人歌謠作者喬·希爾等等。作者把這些“人物傳記”插在小說章節之間,以突出歷史的輪廓。這些“人物傳記”不是人物志,而是用文學筆調寫成,透露出作者的愛憎:對所贊同的人物,常用抒情筆調;對所否定的人物,則多藏譏諷。“攝影機鏡頭”51篇,常接在人物描寫或“新聞短片”後面,以散文詩體裁描寫作者自己的成長過程。並用意識流手法表達他對書中所描寫的事件的反應。

  《美國》三部曲試圖運用以上各種技巧寫出美國五光十色、瞬息萬變的廣闊的社會場景。書中寫資產者投機鉆營、野心勃勃,知識分子清高孤獨,時而激奮,時而灰心,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工人的流動性,20年代末工人的高昂情緒等等,表現出美國的特色。有的文學史傢稱《美國》三部曲是“一部偉大的民族史詩”。

  多斯·帕索斯對美國社會的前途並不樂觀。他筆下的人物,不論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還是工人階級、共產黨人,沒有一個具有令人喜愛的個性,也沒有一個有好的下場。批評傢馬爾克姆·考利曾指出:“《美國》三部曲雖然背景廣闊,內容豐富,但它沒有表現出當代生活的一個方面──戰鬥向前的意志、戰鬥中的同志情誼、新一代的覺悟和正在不斷增長的新的力量。”

  30年代中期以後,多斯·帕索斯在政治見解上開始與美國共產黨和進步陣營發生分歧。西班牙內戰爆發後,這種分歧加深。他後來的作品大多宣揚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對美共和蘇共多所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