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勒西達斯

  印度印地語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羅摩功行錄》(或譯《羅摩功行之湖》)是印度北部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三、四百年來,它在印地語地區的影響甚至超過瞭梵文古典文學中它據以改寫的蟻垤的《羅摩衍那》。

  關於杜勒西達斯的生平傳說很多,不少都帶有宗教神秘色彩。據傳他出生於北方邦的阿拉哈巴德附近農村的婆羅門傢庭,自幼父母雙亡,孤苦伶仃,以沿門求乞為生,後被人收養。青少年時期隨師父在貝拿勒斯學習梵文和宗教經典。成年後拋妻出傢修行。他曾周遊過許多地方,從事過許多宗教改革的活動。後在阿逾陀寫作《羅摩功行錄》。晚年定居於貝拿勒斯。他是虔誠的印度教徒,追求解脫,但也關心世俗生活,深知人民的疾苦,認為社會的出路在於建立羅摩王朝式的國傢,而個人的出路在於虔誠地膜拜羅摩。

  他寫瞭12部詩,包括《羅摩功行錄》、《謙恭書》、《歌集》和《雙行詩集》等。《謙恭書》收入279首詩,內容是歌頌羅摩,祈求羅摩給以解脫,是名副其實的宗教贊美詩。《歌集》是羅摩本事的提要。《雙行詩集》中收詩573首,大部分是格言詩,如說真正的朋友在患難中才能分辨,英雄行為在戰場上才能表現;又如說壞人跟好人在一起也不會變好,正如毒蛇在檀香木的林中仍然有毒;又如說壞人一時變好必有奧妙,正如蛇進洞時必須把身子伸直。此外,有少數詩指責瞭無道昏君。

  《羅摩功行錄》是以蟻垤所著的《羅摩衍那》和一位無名氏作者所寫的《神靈羅摩衍那》為藍本加工改寫而成,結構大體相同,所寫的中心故事也相同,但篇幅大致相當蟻垤的《羅摩衍那》的一半,它隻保留瞭中心故事和有關的情節,舍棄瞭無關的情節和公式化的繁瑣的描寫部分。

  《羅摩功行錄》也分成7篇,其中6篇沿用《羅摩衍那》的篇名。

  第1篇《童年篇》,寫羅摩的出生、成長、降妖和結婚。結構比較嚴謹,情節與主題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而與《羅摩衍那》不同的是,女主人公悉多生來就是公主,不是犁地時從壟溝裡揀的。

  第2篇《阿逾陀篇》著重處理瞭兩個情節,一是羅摩舍棄王位前往森林,另一是婆羅多去森林請羅摩回京。《羅摩衍那》已經把羅摩等幾個人物理想化瞭,而《羅摩功行錄》還嫌不足,它把這些人物寫得更合乎理想的標準,羅摩的母親、羅摩,特別是羅什曼那,在羅摩被放逐時毫無怨言。

  第3篇《森林篇》、第4篇《猴國篇》和第5篇《美妙篇》都寫得比較簡單,摒棄瞭《羅摩衍那》中無關的情節、煩瑣和公式化的描寫以及累贅的層層轉述,故事的發展比較緊湊。

  第6篇《楞伽篇》(《羅摩衍那》中稱《戰鬥篇》)寫瞭羅摩和十首王大戰、羅摩得勝以及悉多回到羅摩的身邊,去掉瞭羅摩對悉多產生懷疑的有關情節。

  第7篇《後篇》刪去羅摩遺棄懷孕的妻子、悉多投入大地的懷抱以及羅摩殺死低等種姓的人的內容,它著重寫瞭羅摩即位後的太平盛世以及烏鴉和大鵬的現身說法和進行膜拜羅摩的說教。

  《羅摩衍那》與《羅摩功行錄》相距一千數百年,前者有人認為是奴隸制社會晚期或封建社會初期的作品,後者則是封建社會晚期的作品,時代不同,而它們所倡導的倫理道德準則都是相同的。為瞭解釋這一點,有人認為,杜勒西達斯寫《羅摩功行錄》時,伊斯蘭教民族已侵入印度定居,伊斯蘭教得到瞭廣泛的傳播,印度教和印度教文化受到瞭很大的沖擊,杜勒西達斯改寫古代偉大的史詩,是抵制伊斯蘭文化的滲透,維護印度教文明。這是在印度頗為流行的看法。

  《羅摩功行錄》和《羅摩衍那》都是寫王室內部的奪權鬥爭,兩部長詩都以核心人物的自我犧牲的辦法來解決奪權的矛盾。這種辦法不會引起重大的沖突,更不會流血,是十分理想的。於是作者就把理想的道德標準體現在他們所寫的人物特別是羅摩身上,多方加以刻劃和描繪,甚至不惜加以神化。因此有人認為,《羅摩功行錄》之所以產生那麼大的影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刻劃瞭理想的人物;不僅羅摩的形象比《羅摩衍那》中的羅摩更為高大完美,甚至羅摩的母親和弟弟婆羅多與羅什曼那也是如此,因而吸引瞭讀者。

  長詩中關於羅摩的妻子被劫和救回,是正義和非正義的鬥爭。十首王代表非正義的邪惡勢力,羅摩代表正義的一方。作者寫十首王的弟弟投靠正義的羅摩,沒有宣揚愚忠或不分原則的“弟恭”。作為陪襯,長詩中寫瞭猴子國的兄弟之間強占妻子的情節,也想說明正義和非正義的問題。《羅摩衍那》處理得比較粗糙,不及《羅摩功行錄》。

  《羅摩功行錄》和《羅摩衍那》反映瞭各自時代的社會現實,《羅摩功行錄》還直接寫瞭當時混亂的時代,譴責國王“魚肉人民”,揭露“偽君子和騙子被尊為聖人”,“幹害人勾當的人受到尊敬”等黑暗現象。與這一混亂社會形成對照的是他還描繪瞭羅摩王朝的太平盛世的景象,對當時受盡苦難的人民是一種安慰。

人們在恒河畔吟唱杜勒西達斯的詩歌

  《羅摩功行錄》繼承瞭《羅摩衍那》提倡的一夫一妻的觀點,對悉多的遭遇表示瞭更多的同情,作者沒有讓她被羅摩遺棄。但他對婦女的觀點仍是陳舊落後的。他還發展瞭《羅摩衍那》中宣傳宗教迷信的傾向,維護種姓制度,抬高婆羅門的地位,不時流露出對低等種姓的憎惡。

  《羅摩功行錄》的全部故事是通過三個人物口述、三個聽眾逐一轉述的辦法進行的。全詩都是工整的格律詩,一般由四首四行詩和一首雙行詩組成,十八行詩為一節。每篇開頭有少量梵文詩,起公式化的贊頌的作用。

  幾百年來,《羅摩功行錄》在印度中部和北部有極大的影響,被當作文學的典范,宗教的經典。倫理道德的寶庫,生活的百科全書。作者杜勒西達斯也享有崇高的聲譽,有些地方甚至為他立廟祭祀。

  

參考書目

 拉·德裡巴提:《杜勒西達斯和他的詩歌》,德裡,1951。

 謝·松德爾達斯:《論杜勒西達斯》,阿拉哈巴德,1952。

 拉·修格爾:《論杜勒西達斯》,貝拿勒斯,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