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小說傢、文學評論傢。生於亞眠市一個教授的傢庭。曾在巴黎大學攻讀古典文學,獲文科碩士學位。畢業後任文學教員。最初寫作詩歌,受象徵派的影響頗深。1872至1882年間,發表瞭《在海濱》、《希望》等幾部詩集。以後致力於文學批評。1883年文學評論《現代心理學論集》問世,在評論界贏得很高的聲譽。接著又發表《現代心理學論集續編》(1885)、《研究和畫像》(1888)和《現代愛情心理學》(1890)等4部論著,奠定瞭他在文學界的地位。1885年開始創作小說,是多多產的小說傢。他的小說標榜傳統的寫實主義,前期和後期呈現出不同的思想傾向。前期受孔德的實證論哲學的影響,但與左拉不同,並不強調生理因素的決定作用,而是試圖通過對人物的精神和心理分析來解釋人物的行為,所作大多是心理哲學小說。重要作品有《殘酷的謎》(1885)、《愛之罪》(1886)、《安德雷·科內利》(1886)、《謊言》(1887)、《門徒》(1890)、《國際都市》(1892)等。其中《門徒》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寫一實證論學者的門徒格雷魯為瞭觀察人的心理而實驗性地與少女夏洛特戀愛,真心實意的夏洛特因不能與他結成伴侶憤而自殺,格雷魯也死在夏洛特哥哥的槍下。學者得知門徒的噩耗,對自己的學說發生瞭動搖。佈爾熱的實證論心理哲學就這樣導致悲觀主義。他後期的小說大多采用社會題材,更明顯地暴露出他的反民主的保守立場。《階段》(1903)寫一農民的兒子當瞭教授,由於“發跡”太快,他和他的子女都無法適應上層社會的環境。女兒被人誘惑,長子生活墮落,次子原來主張民主自由,後來卻皈依瞭天主教。《離婚》(1904)站在天主教羅馬教會的立場,認為離婚違反自然規律,必定產生不幸後果。他晚期最著名的小說是《中年魔障》(1914),人到中年往往不滿足於傢庭生活而尋求外遇,因而誤入邪途。最後都改邪歸正,皈依天主教。佈爾熱還寫過一些劇本,其中有反映當代社會政治史的《街壘》(1910)和《法官》(1911)。他的作品在思想內容上雖有比較明顯的局限性,但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環境和人的內心世界的精細描繪,仍有一定的認識價值。

  佈爾熱於1894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