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烏爾都語作傢,原名密爾·阿曼,曾用筆名魯特夫發表詩作。出身於德裡的穆斯林貴族。1781年遷居加爾各答,晚年在威廉堡學院任編譯員。他的成名作品是《花園與春天》(1803),取材於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它寫古羅馬一皇帝外出私訪高人,途中巧遇四個王子出身的遊方僧,各敘身世,由此穿插瞭寓言、神話和敘述戀愛、冒險的十幾個故事,想像豐富,情節曲折,文筆生動。它反映瞭印度莫臥兒王朝時代的社會風貌,德裡的習俗,以及中古時期波斯和阿拉伯的社會制度、風土人情和文化生活對印度度的影響。在語言運用上,它把傳統的波斯語成語、諺語、典故、比喻與印度的民間語言結合,成為德裡標準語,開創瞭白話文時代,這部作品至今仍被認為是19世紀烏爾都語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