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況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況,當時人尊稱為荀卿。荀、孫音近,所以亦稱孫卿。趙國人。他的生卒年,難於確考。他一生的主要活動,一般認為,在趙惠文王元年(西元前298)到趙悼襄王七年(西元前238)的60年間,他曾遊學齊國稷下,齊襄王時被奉為最有聲望的學者,三次擔任祭酒。其間又曾歸趙聘秦,去齊適楚。楚相春申君黃歇曾兩次任他為蘭陵令。終老於蘭陵。

  《荀子》一書,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學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書基本上都是獨立的專題題散文,每篇都有題,作為各篇內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後6篇,疑為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認為言論、辯論十分重要。他說:“志好之,行安之”,還要“樂言之”,所以“君子必辯”(《非相》)。他的文章長於說理,尤長於辯駁。正面論述時,往往從一個問題上發端,演繹開去,分析、比較、綜合,層出不窮,論據充實,頗具聲勢。有些論文,先提出論點,後加反復論證。如《天論》,首先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作為全篇的中心論點,然後把屬於天的各種現象和屬於人的各種行動之間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關系,作瞭詳盡的論述,從而引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論點。又如《性惡》,以“人之性惡,其善者偽(為)也”立論,然後從正面、反面反復論證辯駁。這種集中論證的方式,是很具有說服力的。荀子進行辯駁的文章,更富特色。有的先列謬論,然後以“是不然”三字作為轉折,加以駁斥,如《正論》各段都是如此。有的隻強調正面理由,令人先行信服,然後點出反對者,達到不辯而勝的目的,如《樂論》對墨子的批評就是如此。他用充滿感情的調子,一再說:“墨子非之,奈何!”“而墨子非之!”讓人感到墨子“非樂”簡直不可理解,也不值一駁。《非十二子》批評瞭十二個學者,手法是先舉錯誤後點名;而《正論》對宋鈃、《富國》對墨翟,則是對其學說的中心,進行深入的分析批判。尤其值得註意的是《解蔽》和《天論》,各有一段對戰國諸子的評論。高度概括地指出其得失,成為學術史上很有價值的資料。

  荀子的文章,不少地方運用對偶式的句法,以鋪列論據作論證,已開駢儷先河。尤其是重點所在,往往連續使用排比手法,顯得筆墨恣肆,氣勢雄渾。荀子散文中,特別善用比喻。比喻在諸子、《戰國策》中,都占著重要位置,而荀子卻用得更為集中靈活。如《勸學》千餘字中,連續使用瞭六十多個比喻,比喻套比喻,比喻證比喻,大大增強瞭文章的生動性。

  《荀子》中,還有《成相》和《賦》篇,基本上都是韻文。《成相》是以“三三七、四四三”為節奏的六句四韻體。內容雖是總結歷史的盛衰成敗、經驗教訓,而形式上卻開創瞭一種新文體,清代盧文弨認為《成相》為彈詞之祖。

  至於荀卿所寫之賦,《漢書·藝文志》說有10篇,現僅存《賦》5篇,末附《佹詩》2首。篇中描述瞭禮、知、雲、蠶、箴五種事物的性質情狀,用的是四言韻語的問答體。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以“賦”命名的作品,但它與後來鋪張揚厲的賦體有異,“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帶有謎語的色彩。

  此書比較重要的註本有唐代楊倞《荀子註》、清代王先謙《荀子集解》,近人所作有梁啟雄《荀子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