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英雄史詩。又稱《烏古斯可汗的傳說》,是一部歷史悠久的英雄史詩。它最初作為傳說眾口相傳,經歷瞭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融匯瞭各個歷史時代的特點,內容得以不斷豐富,藝術上也臻於成熟。後來,在此基礎上形成瞭書面形式的史詩。

  流傳至今的《烏古斯傳》的最早的手抄本,系回鶻文本,於西元15世紀左右在中亞七河流域抄成。共42頁,每頁9行,現存巴黎國民圖書館。國內外一些學者推斷,巴黎藏本可能是依據十三、四世紀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回鶻文原原本抄寫的。此外,在米爾紮·海衣黛爾·郭爾剛的《熱西德史》和阿佈勒哈孜·巴哈德爾汗的《突厥系譜》等著作中,也有關於烏古斯傳說的記載,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和作者的宗教觀點的影響,傳說的內容發生瞭很大的變異。

回鶻文抄本《烏古斯可汗的傳說》

  回鶻文《烏古斯傳》的內容,反映瞭從氏族時代到封建汗國的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反映瞭建立統一強大的封建汗國的傾向。作品中的主要英雄烏古斯汗及其周圍的伯克,是歷史上部落或部落聯盟的象征性形象,長詩反映瞭古代維吾爾人民的生活與鬥爭,反映瞭他們古老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史詩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反映瞭人民古老的生產方式、習俗、思想觀念和信仰,同時用民間傳說的方法解釋瞭各個突厥語部落的名稱,或用傳說敘述瞭部落的淵源;另一部分敘述烏古斯汗與鄰近部落和國傢進行的戰爭,史詩抄本主要用散文體形式寫成,其中也有部分韻文。通篇節奏鮮明,富於音樂性。形象集中生動,語言通俗流暢,藝術表現手法多種多樣,現實的描述與富於浪漫色采的神話、傳說相互交織,渾然一體。

  關於烏古斯可汗的形象,歷來研究者有不同看法,一些外國學者認為他是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的形象,但是多數文學傢則認為,烏古斯汗並非歷史上存在過的真實英雄人物,而是虛構的典型形象,是用民間史詩塑造英雄的手法創作的。

  這部作品在研究維吾爾族歷史、民俗、文學和語言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烏古斯傳》的維吾爾文本及漢譯本均已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