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小調名。又稱“唱春調”。每歌必有四疊,每疊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每句均押平韻。因各疊首句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季時令起興,故稱“四季歌”。

  這種民歌源遠流長,魏、晉間產生於長江下遊一帶。初為徙歌,每歌四疊,每疊五言四句,被稱為“四時歌”或“吳聲四時歌”。南朝時樂工采自民間,並將其被之管弦,納入樂府。樂府清商曲辭中的“子夜四時歌”和“四時白歌”,大都是在當時民間“四時歌”的基礎上加工創造出來的。後來,這種曲子逐步由五五言演變為以七言為主。

  “四季歌”最初多反映男女戀情、別緒和四時行樂的內容。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和地域的不同,在歌詞內容和曲調方面也出現瞭變異,產生瞭許多具有不同地方色彩和民族特點的“四季歌”。明、清之際,此曲因被填入孟薑女萬裡尋夫故事,輾轉傳唱,影響甚大,所以有的地區又把“四季歌”叫做“孟薑女調”或“孟薑女四季歌”。比如,清代流傳於浙江的一首“孟薑女四季歌”,其中兩段唱詞是:“春季裡來是清明,桃紅柳綠草青青。別傢墳上飄白紙,孟薑墳上冷清清。……冬季裡來雪花飛,孟薑雪裡送寒衣,前面烏鴉來領路,去到長城好團聚。”

  中國民間還流行另一種稱為“十二月”的小調,可說是“四季歌”的姊妹篇,它不但能包容更多的內容,曲調也更為豐富。“四季歌”和“十二月”都是中國農民最喜歡的民間小調,至今仍流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