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佛教建築石刻。為石經幢中形體最大、雕刻最精美的代表性作品。經幢創始於唐代,是一座座刻有佛名或經咒的柱形建築物,通常置於佛殿的前方。經幢形式由簡單趨向複雜,至宋代達於高峰。

  河北省趙縣陀羅尼經幢,建於北宋寶元元年(1038),全部為石造,高15米餘。幢身八角形,刻陀羅尼經文。整個經幢雕刻占很大比重,使石刻經文反而退居次要地位,是這一經幢的特點。

  該經幢底部為3層佈滿雕刻的須彌座,,最下一層6米見方,其上2層均為八角形。每層束腰部分雕刻力士、伎樂及建築物等。須彌座以上是有巨龍蟠繞的須彌山,仰托起6層幢身,逐層縮小,最上方以火焰寶珠收結。下邊3層幢身之間,以垂幔、仰蓮和束腰雕獅首、象首的寶座為間隔。垂幔上雕有飄帶、花繩,保留瞭它由立竿加絲織物的形式衍變而來的遺痕。再上,雕刻瞭八角城及佛遊四門故事等,八角城的外形與垂幔相似,整體諧調統一。最上端的寶珠系近代重修,已非原物。

  整個經幢雕刻精美,輪廓線在統一中有豐富變化,造型華麗而莊嚴,它代表瞭經幢雕刻藝術發展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