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表現主義的美術社團。1905年成立於德累斯頓。橋社一詞是由施米特-魯特勒夫從尼采的《查拉圖什特拉如是說》一書中引用過來。建議作為社團的名稱的,其含義是聯結一切革命的和活躍的成分,通向未來。發起者是德累斯頓理工學院建築專業的學生E.L.基希納、E.黑克爾、E.佈雷爾、K.施密特-魯特盧夫。他們酷愛繪畫,憑著年輕人的樂觀主義和改革社會、改革藝術的信念自由結社。1906年發表宣言,號召“所有的青年團結起來,共同向頑固的舊勢力爭取活動和生存的自由”。橋社的創始始者們也懷有F.卡夫卡的信念:目的雖有,道路卻無,所謂路者,唯徘徊耳。參加橋社的還有E.諾爾德、O.米勒、佩希施泰因。

  橋社的活動主要有:印刷畫傢設計的明信片、廣告畫和展覽目錄,贈送給會員和支持社團的人;定期舉行展覽等。1906年10月,橋社在德累斯頓舉行瞭油畫展。1906年12月至1907年1月,舉行版畫展。1907年舉行巡回畫展。1908年橋社邀請野獸主義畫傢荷蘭人K.van 登根在德累斯頓舉行展覽。1912年橋社畫傢參加在科隆舉行的畫展。1913年橋社因內部觀點不一致導致分裂。

  橋社主張創作者與欣賞者處於平等的地位,試圖建立一個把生活和創作融合在一起的組織。畫傢互相作模特兒。他們到工人區體驗工人們純樸的感情,以表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鄙視和反抗,表示與傳統文明決裂。宣揚藝術不隻是具有自身的獨立價值,而且還有為瞭人生需要、滿足生存需要的目的。不少畫傢畫風景和裸體,表現人和自然的原始性,歌頌性解放,反抗資產階級虛偽的道德觀。在形式上求平面感和裝飾性,註意線的表現力。橋社的藝術傢們有共同的美學追求和大致相近的風格。一般說來,喜歡采用激昂、狂放的語言。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基希納善於直接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敏銳感受,黑克爾的風格抒情,施密特-魯特盧夫的構圖大膽有力,米勒的色調柔和細致,有夢幻感和音樂的特質。橋社作為一個社團之所以不能持久存在下去,因為他們的綱領雖有革命的願望,但含有小資產階級空想和脫離實際的特點,所以一旦願望不能付諸實踐,乃產生退縮和頹唐的情緒。此外,在立體派、未來派等新思潮前面,橋社成員意見不一,必然會分道揚鑣。

  橋社的活動對德國表現主義運動的發展,起瞭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