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孔子及其子孫的墓地。在山東省曲阜城北1公裡處。孔林作為一處延用2400餘年的傢族墓地,延續時間之久,墓葬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它是儒傢思想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裏所居統治地位的必然產物。孔林遺存豐富,對於研究中國墓葬制度沿革以及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書法、藝術等都具有重大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記》記載,西元前479年孔子死後葬魯城北泗上,漢武帝罷黜百傢獨獨尊儒術後,孔子陵墓受到重視。其後歷代皇帝不斷頒賜祭田、增建殿堂。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將墓地擴至2平方公裡,並賜銀重建瞭高約3 米、厚約1.5米、長達7公裡多的磚砌圍墻,形成現在的規模。

  孔林的總體佈局是逐漸形成的。林門前為長達1266米的神道,南與曲阜北門相連。神道平直,兩側檜柏夾侍。

  神道中部有六柱五門“萬古長春”石坊,東西各有碑亭1座,皆為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建。林門二重,建於元至順和明弘治年間,清康熙、雍正時重修。

  孔子墓位於中部偏南、二林門西北(見圖)。墓前洙水(即魯故城護城河)上有並列3座石橋,左右2小橋建於明弘治七年(1494),中橋始建年代不詳。橋前有四柱三間牌坊。柱上雕朝天吼,額刻嚴嵩書“洙水橋”。橋北為享殿,正殿5間,單簷,黃琉璃瓦頂,明弘治七年(1494)創建,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殿前甬道列石雕翁仲、文豹、甪端、望柱各二,分別刻於宋宣和、明萬歷和清雍正年間,東南部有齋廳、神庖等房屋。墓前自北向南列駐蹕亭3座,為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親臨祭孔而建。墓封土高約4米。前立元明石碑2通,墓東為子孔鯉墓,墓南為孫孔伋墓。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墓在林內東北隅。

孔子墓

  漢以來始立墓碑。孔林原有墓碑5000餘通,漢代孔宙、孔彪、孔謙、孔君等碑已移入孔廟,現地面上仍有宋、金、元、明、清、民國至今墓碑和謁陵題記刻石等3600餘通。其中著名的有李格非題記刻石,李東陽、嚴嵩、翁方綱、何紹基、阮元等人題寫的墓碑,宋濂等人撰寫的墓表等。一些顯宦族孫的墓前還立有石人、石馬、石羊、石獅、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