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曲種。又名梅花調。20世紀初葉以來流傳於北京、天津兩地。脫胎於清末流傳在北京北城一帶的清口大鼓。20年代,職業藝人多在南城演唱,稱為南板梅花調,把原來北城的“清口大鼓”稱為“北板大鼓”。同時,金派梅花大鼓創始人金萬昌和著名弦師蘇起元等對“清口大鼓”的板式、節奏和聲腔進行瞭改革。30年代,天津著名弦師盧成科再次對梅花大鼓進行藝術改革,特別是豐富瞭段落之間的過門音樂(即“上、下三番”),並傳授瞭花四寶等一批女弟子,形成“盧派”,又稱“花派”。50年代,著名名弦師白鳳巖為瞭說唱新的內容,又一次對梅花調的板式、唱腔、唱法和過門進行革新,豐富瞭變調的藝術手法,靈活地插入曲牌和小曲曲調,稱為“新梅花調”。

  梅花大鼓各個藝術流派的共同特點,是長於在敘事中抒情。它的慢板、中板,聲腔婉轉動聽;快板、緊板,活潑有力;收束時的慢板穩重而又有餘音。句式基本上為七字句,偶爾加三字頭,快板中有時有五字句。有時也依據內容穿插長短句的曲牌。個別節目如《怯繡》,除頭尾唱梅花調本調外,通篇為〔太平年〕、〔銀紐絲〕、〔湖廣調〕等牌子曲。梅花大鼓多為一人演唱,有的傳統節目如《湘子上壽》,新編節目《秋江》、《張羽煮海》等也可以二人對唱。演員自擊鼓板,伴奏樂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揚琴等。梅花大鼓傳統曲目中有不少取材於《紅樓夢》,如《探晴雯》、《勸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寶玉探病》等。此外還有《鴻雁捎書》、《摔鏡架》、《目連救母》等。新編曲目有《繡紅旗》、《江姐進山》、《千裡堤送別》、《半屏山》、《悲壯的婚禮》、《二泉印月》等。(見彩圖)

梅花大鼓(天津市曲藝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