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所立修塔碑刻。俗稱西夏碑。現存甘肅省武威市文廟。此碑用西夏文和漢文分別記述重修涼州護國寺塔的經過,是現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西夏碑刻,對研究西夏歷史和文化有重要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首半圓形,額兩側各飾一線刻伎樂菩薩作舞蹈狀,上端線刻雲頭華蓋。碑身高2.5米,長0.9米,寬0.3米。碑銘四周線刻忍冬紋,碑座盝頂長方形,高0.25米,寬0.68米,長長0.81米,刻飾卷雲紋和蓮花紋。碑首上端和碑銘首尾等略有殘損。碑的正面刻西夏文,碑額篆書,譯意為“敕感應塔之碑銘”;正文楷書,共28行,每行65字。第1行譯意為“大白上國境涼州感應塔之碑銘”。“大白上國”是西夏的國名之一。背面刻漢文,碑額篆書“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銘”(篆額已殘損,一說為“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正文楷書,共26行,每行70字。碑文記錄瞭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涼州大地震以及許多史籍缺載的有關西夏社會經濟、階級關系、官制、民族關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貴史料。近2000字的西夏文是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的極其難得的石刻文獻。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

  碑原封閉在武威城內清應寺的磚砌碑亭中,嘉慶九年(1804)為甘肅學者張澍發現。清應寺塌毀後,該碑先遷柳公祠,後移至文廟西廊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瞭加強對西夏碑的保護,消除瞭周圍的火源,疏通排水溝,並在碑座下和碑身兩側安裝鋼筋水泥的基礎和夾墻。該碑迄今保存基本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