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至南宋佛教石窟寺。在四川省大足縣城西北2公裡的北山。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 (892),後經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歷時250餘年。北山造像以佛灣為中心,包括觀音坡、佛耳巖、營盤坡等處,為中國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灣為北山造像集中區,長500米,巖高7米,共264個龕窟 (編為290號),造像約6000餘軀,題記和造像記555則。造像分為南北兩區,南區多晚唐及五代作品,北區多兩宋作品。南區編號3、5、9、10等的造像,為此間晚唐典型作品。刻有乾寧、光化等紀年的50、51號龕,人物造型豐潤華麗,富於寫實。5號毗沙門天王像亦為晚唐刻造,高2.50米,寬0.83米,面南而立,形象雄健,頭戴高方冠,身後有火焰和圓形項光,身著甲,腰佩刀,右手平伸,左手上揚,雙足下二夜叉。主像左右側為侍者和部屬,形象各異。北山晚唐造像豐滿圓潤,氣質渾厚,衣飾簡素,具有輕快流暢的特色。

  北區是北山造像的精華,如136號轉輪經藏窟,高4.05米,寬4.1米,深6.79米,平頂方形,中央刻八角盤龍轉輪藏。下層為須彌山,山下刻蟠龍,首尾相交於正面。正壁為釋迦坐像,雙手置於胸前,作說法狀。左右為觀音、大勢至。南壁為文殊、玉印觀音、如意輪觀音。北壁為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見圖)。窟壁間尚存題記5則,刻於南宋紹興十二至十六年 (1142~1146)。其他紀年像,有北宋咸平、靖康及南宋建炎等。宋代造像精品,還有125號“數珠手觀音”、113號“水月觀音”、115號“孔雀明王”及117號“地藏變”等。此外佛灣尚有碑碣6通,經幢8座。唐《韋君靖碑》是研究北山造像的重要資料。宋《古文孝經碑》、《趙懿簡公神道碑》對研究中國古代書法等有重要價值。題記中還保留有古代匠師名字,除潁川胥安外,還有伏氏一宗,如伏元俊、伏世能等。

北山摩崖造像

  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立瞭專門保護機構。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於佛灣修建長廊1座,後山開鑿大小排水溝2條,長約300米,減少瞭雨水的危害。70年代末期,修建瞭北山文物保護區的石圍墻,並修整瞭道路,增強瞭石窟的安全。80年代初對“轉輪經藏窟”、“孔雀明王窟”采取瞭錨桿支護及化學灌漿加固措施。

  

參考書目

 中國美術傢協會四川石刻考察團:《大足石刻》,文物出版社,北京,1959。

 閻文儒:《大足龍崗山石窟》,《四川文物》(石刻研究專輯),成都,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