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北京內城東南角城防建築。在北京市建國門南北京火車站東南。建於明代正統四年(1439),明清兩代曾多次修繕。1935年維修時,部分構件有改動,但基本保存明代結構,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角樓,建築別具一格。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角樓建於明代內城的東城牆和南城牆結合處,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臺座上。臺高12米,底邊長39.45米,上邊長15米。樓沿城臺外緣轉角建造,高17米,平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35米,南北長35米,寬16米,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四面砌磚垣,重簷七檁歇山頂,兩條大脊於轉角處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綠剪邊,綠琉璃列脊飾獸頭。樓體外側辟有4層共144個箭窗,亦稱射孔。樓體內側 (背面)出抱廈,亦相連成轉角房,辟2門,一向西,一向北。門上設直欞窗。樓內立兩排金柱20根,是角樓的主要承重骨幹。金柱都是由楔形木包鑲八棱形木心拼接而成,底徑70厘米,上徑45~50厘米。金柱上承三層架梁,每架梁的西端有桁、墊、枋,形成角樓主體框架。外金柱一側沿箭窗由承重枋隔為3層,承重枋之間由四根楞木橫向聯接,上鋪樓板,站在樓板上可從箭窗向外投射和瞭望。角樓城磚大小一致,規格為43×24×12厘米。有些磚的一頭印有嘉靖、隆慶等年號或窯記、私人印記等。

北京城東南角樓

  1958年文物管理部門對角樓以及城墻采取瞭一些簡單的保護措施。1981年國傢撥款對角樓進行瞭全面修繕,1983年竣工,並設立瞭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