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靈山南麓。相傳初建於東漢,稱靈山寺。唐武宗會昌滅佛,寺廢。唐廣明年間(880~881)重建,改稱保國寺。北宋大中祥符間(1008~1016)重建。此後歷代屢有修葺。現寺內建築除大殿外,均為清康熙以後重建或增建。大殿建築獨特,保存瞭典型的宋代官式做法,對於研究宋初木構建築及“營造法式”具有重要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南北北長124米,東西寬64米,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有天王殿、大殿、觀音殿和藏經樓。在大殿月臺前的左右,分別有鐘樓和鼓樓。軸線兩側建有配殿、僧房、客堂等附屬建築。

  大殿為全寺的主要建築,平面呈縱向長方形,原面闊、進深均三間,通面闊11.83米,通進深13.38米,用12根簷柱,4內柱,上覆單簷歇山頂。清康熙年間在前簷和兩山面各加建一重下簷,形成五開間重簷歇山頂的現狀(見圖)。

保國寺

  大殿的梁架為八架椽屋,前三椽栿後乳栿用四柱,介於宋《營造法式》中的殿堂與廳堂之間,特點是內外所施兩周鋪作不在同一高度上,柱網佈置不求嚴格對稱,內周鋪作不完全在柱頭上。當心間兩縫梁架的蜀柱間,使用順脊串,內槽三椽栿下施有順栿串,這些對增強大殿整體構架的抗震動、抗沖擊性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在殿內前槽,橫置3個鬥八藻井,結構精巧,為國內現存最早的實例。大殿內柱高於簷柱,前內柱又高於後內柱,這除瞭結構功能外,還使內槽空間顯得特別空曠高大,烘托出大殿主佛的宗教氣氛。大殿柱子作瓜楞形,分為八瓣、四瓣、二瓣3種,是宋代南方建築中較常見的柱式。柱間以闌額、由額、內額、襻間枋等構件聯系,使得木構架具有較高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在屋架的脊榑下施用叉手,其下端與平梁相接,形成三角結構。殿身鬥栱作雙抄雙下昂七鋪作單栱偷心造,用材21.5×14.5 厘米,約相當於《營造法式》規定的五等材;藻井鋪作用材17×11.5厘米,合《營造法式》七等材,小於殿身鬥栱。柱頭鋪作下昂後尾長達兩步架,充分發揮真昂的作用,與華林寺大殿相同。闌額重楣的做法,正心重單栱素枋的形制以及闌額至隅柱不出頭、額上不施普柏枋等都保留瞭唐代的遺風。

  殿內保存瞭鐫刻有宋“崇寧元年”(1102)銘文的長方形須彌座佛臺。柱頭鋪作挑斡上有“元豐七年”墨書題記。

  1963、1971和1975年國傢先後5次對保國寺進行維修,更換瞭大殿個別已糟朽的柱子、椽子、桁條等,基本構架及絕大多數構件未動。1978年成立瞭保國寺文物保護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