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戲曲作傢、詞人。字太素,號蘭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縣附近)人。其父白華任金朝樞密院判官,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蒙古軍攻南京(今開封),白華隨哀宗奔歸德,白樸則與母留南京。次年金將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崔立擄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軍中,白樸母親也在其內。這時白樸尚年幼,由他父親的好友元好問帶領,渡河至山東聊城,又遷居山西忻州。元好問視他如親子。數年後白華北歸,白樸隨父依元名將史天澤,客居真定。元世祖中統初,史天澤曾將他推薦給朝廷,白樸再三三辭謝。後師巨源又薦他從政,也不就,終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移居金陵,縱情詩酒。白樸自幼聰慧,善於默記,早年習詩賦,後精於度曲。元好問頗贊賞他的才華:“元白通傢舊,諸郎獨汝賢。”(王博文《天籟集·序》)

白樸雜劇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於唐人陳鴻《長恨歌傳》,標目取自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句。劇寫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故事。其情節是:幽州節度使裨將安祿山失機當斬,解送京師。唐明皇反加寵愛,安遂與楊貴妃私通。因與楊國忠不睦,又出任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明皇倉皇逃出長安去蜀。至馬嵬驛,大軍不前,兵諫請誅楊國忠兄妹。明皇無奈,命貴妃於佛堂中自縊。後李隆基返長安,在西宮懸貴妃像,朝夕相對。一夕,夢中相見,為梧桐雨聲驚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悵。全劇以李、楊愛情為主線反映瞭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過程。關於《梧桐雨》的主題思想,研究者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它與白居易《長恨歌》一樣,是歌頌唐明皇、楊貴妃生死不渝的愛情;有的認為作者借以評價唐明皇的政治得失;也有的認為是批判唐明皇與楊貴妃。實則作者既批判瞭李隆基的荒淫誤國,又同情他在愛情上的不幸,主題思想上有明顯矛盾。但全劇結構層次井然,曲詞華美雋雅,詩意濃厚。末折以聞雨打梧桐聲作結,渲染悲劇氣氛,襯托李隆基淒涼的內心世界,尤見成功。前人對此劇評價甚高,清人李調元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傢,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雨村曲話》)。此劇對清人洪昇的傳奇戲曲《長生殿》影響很大。

《梧桐雨》插圖 選自明代萬歷博古堂刻本《元曲選》

《墻頭馬上》插圖 選自明代萬歷博古堂刻本《元曲選》

  《墻頭馬上》全名《裴少俊墻頭馬上》,所寫故事本於白居易新樂府《井底引銀瓶》。劇中寫裴少俊奉父命由長安去洛陽選買奇花異卉,騎馬過李世傑花園,和李世傑女李千金隔墻以詩贈答。當晚私約後園,為李傢乳嫗撞見,二人遂私奔到長安,居裴傢後花園七年,生一子一女。後被少俊父裴行儉發現,強令少俊休妻而留下子女。千金歸洛陽,父母亡故,在傢守節。少俊中進士後,與李千金正式完婚。李千金形象有別於其他雜劇中的大傢閨秀,她敢於蔑視封建禮教而私奔,還敢於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有民間市井女子的性格特征。清梁廷柟說她出語“淺露”、“無狀”,然而卻正是這一人物的新特色所在。全劇結構嚴謹而情節變化合情合理。有些曲詞本色通俗,真實生動,而且性格化。

  今存《董秀英花月東墻記》,故事情節與《西廂》略同,而成就遠不如《西廂》。全劇五折,一折戲中由多人演唱,為元雜劇的變體。此劇不能確定是白樸原作。

  白樸的詞流傳至今100餘首,大致為懷古、閑適、詠物與應酬。他的懷古詞,如〔沁園春〕《金陵鳳凰臺眺望》、〔水調歌頭〕《初至金陵》等篇,寄托瞭故國之思,感慨很深:“長江不管興亡,謾流盡英雄淚萬行。問烏衣舊宅,誰傢作主?白頭老子,今日還鄉……。”這是由於他經歷過改朝換代的亂世,遭受瞭父母離散的痛苦,因此有“山川滿目之嘆”。白樸還有不少“閑適”詞,表現瞭消極避世的生活態度。他與不少元代作傢一樣,傾慕那浪跡山林的生活,如〔西江月〕《漁父》等詞即是。他的詞風受宋詞豪放派的影響,但也並非沒有婉麗之作。清代朱彝尊評他的詞說:“源出蘇辛而絕無叫囂之氣。”

  白樸散曲內容大抵是嘆世、詠景和閨怨之作。這也是元代散曲傢經常表現的題材。藝術上以清麗見長,是當時有成就的作傢之一。他的“嘆世”、“寫景”之作,如〔沉醉東風〕《漁夫》、〔寄生草〕《勸飲》、〔天凈沙〕《春、夏、秋、冬》等曲,俊爽高遠,以情寫景,情景交融。閨情作品以〔仙呂·點絳唇〕散套為其代表作,文詞秀麗工整。還有一些小令吸收民間情歌特點,顯得清新活潑。

  作雜劇16種:《絕纓會》、《趕江江》、《東墻記》、《梁山伯》、《賺蘭亭》、《銀箏怨》、《斬白蛇》、《梧桐雨》、《幸月宮》、《崔護謁漿》、《錢塘夢》、《高祖歸莊》、《鳳皇船》、《墻頭馬上》、《流紅葉》、《箭射雙雕》。今存《梧桐雨》、《墻頭馬上》、《東墻記》3種及《流紅葉》、《箭射雙雕》二劇殘曲。此外還有《天簌集》詞2卷。清人楊友敬輯其散曲附於集後,名《摭遺》。他的散曲作品據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存小令37首,套曲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