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裡蘭卡的官方語言。屬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語支,和印度北部諸語言相近。斯裡蘭卡除北方省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都通用僧伽羅語。使用人口約1100萬,占全國人口的73%。

  僧伽羅語形成於印度-雅利安人進入斯裡蘭卡島的時期(西元前6世紀)。西元前3世紀,佛教傳到島上,僧伽羅語得到瞭豐富和發展。最初階段的僧伽羅語和普拉克利特語(古印度通俗語)相近,西元4世紀後才脫離古印度通俗語而獨立發展。僧伽羅語在13世紀進入近代階段。13世世紀寫成的一部語法書《悉達特桑格拉沃》為僧伽羅語語法奠定瞭基礎。僧伽羅語在發展過程中,受巴利語、梵語及泰米爾語的影響很深。有豐富的佛教文獻。

  僧伽羅語有16個元音,38個輔音。它是一種屈折型語言。名詞有性、數、格(9個格)的變化;動詞有時、態、體的變化,動詞原形都以navā結尾。僧伽羅語中有很大一部分巴利語和梵語詞語。16~18世紀,從葡萄牙語和荷蘭語中吸收瞭一些詞語,19世紀以來又從英語中吸收瞭大量詞語。元音分長短,輔音分清濁、送氣與不送氣,沒有重音、輕音的區別,也沒有聲調的變化。現代僧伽羅語的口頭語和書面語有非常明顯的區別。

  僧伽羅語最早的文字是婆羅米體,到7~8世紀才逐漸演變為僧伽羅體,一直沿用至今,自左而右書寫。這種環形的僧伽羅體和印度南部達羅毗荼諸語言的字體近似。已發現的最早文字是公元前3世紀的石刻銘文。純僧伽羅字母共36個,加上18個表示梵語語音的字母,共計54個。僧伽羅語基本上沒有方言,古代馬爾代夫的語言可以看作是古僧伽羅語的一種方言,但後來這種方言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語言──迪維希語。在現代僧伽羅語中,英語借詞有不斷增多的趨勢。但英語中有個別詞語源自僧伽羅語,如tourmaline(電氣石)、beriberi(腳氣病)等。

僧伽羅語《古佛經》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