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客傢話或客話,個別地方也稱據話、麻介話、新民話、土廣東話。它是漢語七大方言中內部比較一致的一種方言。

  通行地域 客傢方言主要通行於廣東東部和北部、廣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臺灣、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區。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以及美洲的華僑、華裔中也有使用者。使用人口約3700萬。客傢話以梅縣話為代表。

  各省或自自治區的通行地區大致如下:

  ①廣東省純粹屬客傢方言或以客傢方言為主的縣市有:梅縣、韶關、惠州、興寧、五華、蕉嶺、大埔、平遠、龍川、和平、始興、連平、新豐、河源、豐順、紫金、南雄、翁源、博羅、寶安、惠陽、惠東、揭西、仁化、樂昌、廉江、曲江、乳源、連南、英德。此外,饒平、潮州、揭陽、潮陽、惠來、普寧、陸豐、海豐、龍門、深圳、佛岡、清遠、從化、花縣、南海、增城、廣州、東莞、中山、珠海、鬥門、新會、連縣、連山、陽山、廣寧、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開平、臺山、鬱南、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茂名、四會、化州、遂溪、海康、徐聞、電白、儋縣以及香港的部分地區也講客傢方言。

  ②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客傢方言是第3大方言。比較集中的地區是:陸川、博白、浦北南部與合浦東部;其次是防城、欽州與靈山斷續相連的一片地區,以及以貴縣為中心,沿鐵路東南至玉林北部,西北到黎壙、賓陽地區;再次是賀縣、鐘山、昭平相連接的地區。此外,還有來賓、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陽朔。

  ③福建省主要通行於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寧化、明溪等縣。此外,南靖縣的曲江,平和縣的九峰、長樂,詔安縣的秀篆、官陂,龍巖西北部的萬安(舊名溪口鎮)等地說的也是客傢方言。

  ④江西省主要通行於南部的興國、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尋烏、安遠、定南、龍南、全南、信豐(不包括縣城嘉定鎮和部分農村)、大餘、崇義、上猶、南康、贛縣、於都等17個縣和西北部的銅鼓縣。此外,廣昌、永豐、吉安、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高安、修水、武寧、橫峰的部分鄉鎮均講客傢方言。

  ⑤四川省主要通行於川西的成都郊區東山一帶、新都、金堂、廣漢、什邡、彭縣、溫江、雙流、新津,川南的簡陽、仁壽、資中、威遠、安嶽、富順、隆昌、瀘縣、合江、宜賓,川中的廣安,川北的儀隴、巴中、通江、達縣,涼山州的西昌等縣市的局部地區。

  ⑥湖南省主要通行於攸縣,茶陵、酃縣、汝城、桂東等縣的某些鄉村,其次通行於瀏陽和平江縣的某些鄉村。江永、江華等地也有少數人說客傢方言。

  ⑦臺灣省主要通行於北部桃園以南的各鄉鎮和中壢、新竹、竹東、苗栗一帶鄉鎮,以及南部的屏東縣一部分鄉鎮和高雄縣的美濃鎮等地。除上述地區的漢族居民使用客傢方言外,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的畬族幾乎都使用客傢方言。

客傢方言分佈簡圖

  主要語言特征 語音方面 ①聲母:

  a.古濁塞音和塞擦音(並、定、群、從、澄、崇)聲母字,不論平仄,大都變為送氣清聲母。例如“別、辨”的聲母是p‘,“地、敵”的聲母是t‘,“舊、件”的聲母是k‘,“昨、捷、濁、住、助”的聲母是ʦ‘。

  b.古曉、匣母的合口字聲母,多變讀為 f。例如“灰、輝、懷、謊、花、虎、婚、回、呼”的聲母是f。

  c.部分古非、敷、奉母字,口語中念重唇音聲母 p、p‘,保留瞭“古無輕唇”這一上古語音的特點。例如“飛、斧、肥、吠、浮、符”。

  d.古見組聲母細音今讀大都保持舌根音 k、k‘、h。例如“基、記、九”的聲母是 k,“欺、謙、求”的聲母是k‘,“希、喜”的聲母是h。

  e.大都有唇齒濁擦音聲母 v。它來源於古微、影、雲母和少數匣母的合口韻字。例如:“物、務、碗、蛙、威、屋、灣、窩、王、往、話、黃、皇、還”。此外,古喻母合口三等字閩西客傢話也有念 v聲母的,例如:“雲、域、疫”。

  f.古知、照精組聲母在客傢方言內部的分化情況比較復雜。例如廣東多數地區,這三組聲母合流,念ʦ、ʦ‘、s;部分地區知、照(章)組聲母念tʂ、tʂ、ʂ。照(莊)組、精組聲母念ʦ、ʦ‘、s。例如:

古曉、匣三四等字和個別溪母字,在興寧話中念ʂ聲母。例如:曉‘ʂau,希˛ʂʅ、虛˛ʂʅ、休˛ʂu,氣ʂʅ'、器ʂʅ'、棄ʂʅ';以母字和不少影、雲母字念ʐ聲母,例如:羊˛ʐɔŋ、樣ʐɔɡ'、鹽˛ʐaŋ、醫˛ʐʅ、衣˛ʐʅ、音 ˛ʐuŋ、英˛ʐΙŋ、約ʐɔk‚、援˛ʐεn、圓˛ʐεn、員˛ʐεn、袁˛ʐεn、怨ʐεŋ'、遠‘ʐεn、院ʐεn'。廣西陸川(南部烏石話除外)、賀縣、貴縣客傢話大體上古精、照 (莊)組聲母念ʦ、ʦ‘、s,知、照 (章)組聲母念ʨ、ʨ、ɕ。例如:津˛ʦin、珍˛ʨin、侵˛ʦim、深˛ʨ‘im、旬˛sun、繩˛ɕun。古知組一部分字的聲母閩西念ʧ、ʧ‘,例如:知˛ʧï、豬˛ʧ u、竹˛ʧ u、珍˛ʧ eŋ、張˛ʧ ɔŋ、中˛ʧ oŋ、池˛ʧ ‘i、超˛ʧ ‘ɔ、抽˛ʧ 'ɐω。古章組一部分字的聲母閩西念ʧ、‘ʧ、∫。例如:紙ʧ‘ï、諸˛ʧ u、真˛ʧ eŋ、春˛ʧ 'eŋ、昌˛ʧ‘ɔŋ、蛇˛∫a、書˛∫u。臺灣省的美濃客傢話知、照、精組合流。例如:災、齋、豬、章的聲母是ʦ;猜、差、醜、昌的聲母是ʦ‘;三、沙、書的聲母是s。桃園客傢話古精組和照 (莊)組字的聲母念ʦ、ʦ‘、s。例如:精、莊、從、初、心、生;知組和照 (章)組字的聲母念ʧ、‘ʧ、∫。例如豬、章、醜、昌、船、書。四川華陽涼水井客傢話古知、照、精組字的聲母大都念ʦ、ʦ‘、s,但有部分精組字的聲母念ȶ,例如:親、戚、祭、槍、盡、刺。

  g.鼻音聲母比較豐富。不少地區除有 m、n、ŋ聲母外,還有ȵ聲母。ȵ聲母出現在古疑、泥(娘)母三四等細音字和部分日母字中。例如:語、宜、人、牛、年、迎、日、眼、娘。

  h.古來母字大都念 i聲母,但古來母齊齒呼的小部分字的聲母閩西長汀客傢話白讀念t,這是很特殊的。例如:李‘ti、六 ˛tɐω、笠ti'、鱗˛teŋ、卵‘lǔ、聾˛loŋ、力ti'、兩‘tiɔŋ、林˛teŋ、劉˛tɐω。

  ②韻母:

  a.絕大部分地區客傢方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與齊齒呼混讀。例如:

  b.以 ɔ或o為主要元音的韻母較多。例如:

  c.古流開一厚、侯韻和開三尤韻字多數地區讀eu韻,一部分地區讀iu韻,個別地區讀ɐω韻。例如:

  d.古鼻音韻尾-m、-n、-ŋ和塞音韻尾-p、-t、-k在客傢方言中不同程度保留下來。其中廣東和廣西、臺灣等地保留得比較完整。例如:

廣東興寧隻保留 -n、-ŋ、-t、-k韻尾。例如:團˛tɔn、甘˛kaŋ、鴿kak‚、奪t‘ɔt‚,四川華陽涼水井隻保留-n、-ŋ、-ʔ 韻尾,例如:飯‘fan、放foŋ'、夾kaʔ‚、筆pi'ʔ、木muʔ,閩西隻保留-ŋ韻尾。例如:甘˛kaŋ、團˛t'ū、半paŋ'、橫˛ⅴaŋ、鴿˛ko、別p‘ e ʡ、白p‘ a ʡ

  ③聲調:客傢方言的聲調大都為6個。調類的分合與聲母的清濁有關。古平聲清聲母字今讀陰平,濁聲母今讀陽平,入聲也按聲母的清濁分為陰陽兩類。上聲去聲一般不分陰陽,但古上聲全濁聲母大部分讀去聲,古次濁聲母大部分讀陽平。古去聲字今仍讀去聲。少數地區沒有入聲(或入聲隻歸為一個調類,不帶-p、-t、-k韻尾),平、去聲分陰陽,上聲不分陰陽,隻剩5個聲調。

  詞匯方面 以梅縣話為例:

  ①古詞語的沿用。日常口語中普遍使用的古詞語有索(繩子)、禾(稻子)、烏(黑)、面(臉)、食(吃)、頸(脖子)、饑(餓)、朝(早晨)、晝(中午)、行(走)、沸(沸騰)等。有一部分是客傢方言獨自保留的古詞語。例如:噍ʦ‘iau'(咀嚼),捼̜nɔ(兩手相切摩),殕‘p'u(食物發黴時表面長出來的一層白色的黴菌),餿˛seu(餿),藪te'u(窩),㧡˛k‘ai(肩挑),晡˛pu(下午或傍晚),拗‘au(折),癠˛tsi(瘦小),˛nau(恨;不喜歡),桊k‘ian'(牛鼻中環)等。

  ②方言詞語的創新。由於方言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歷史狀況、風俗習慣、土特產以及不同的造詞習慣形成瞭一大批方言詞語,例如:雪枝(冰棍)、粄(一種用米粉制成的糕)、□丸pɔk̹̜ian(一種肉丸子)、打醮(一種迷信活動)、擂茶(一種飲料)等。

  ③借用其他方言或外語詞語。有些借自粵語,例如:啱(剛剛、合得來)、靚(漂亮、美好)、嚦(聰明、能幹)等;有些借自英語,例如:裇衫的裇(shirt襯衣)、波 e(乒乓球)和波珠中的波(ball球),嘜(mark商標、標志);有些借自馬來語,例如:接吻叫□[˛tsim](chium);在外國傳入的物品名稱上加“番”、“洋”、“紅毛”、“荷蘭”等,例如:番背(外國)、番片(國外)、番梘(肥皂)、洋遮(傘)、紅毛泥(水泥)、荷蘭豆(一種扁而薄,連豆莢一齊吃的豆類)等。

  ④ 詞匯意義的差異。有些詞語與普通話同義異形,例如:叫(哭)、面(臉)、熱頭(太陽)、火蛇(閃電)、心舅(媳婦)等;有些詞語與普通話同形異義,例如:古典(故事)、打靶(槍斃);有些詞語與普通話詞形相同,但意義范圍不同,例如:“唇”,普通話指人或某些動物口周圍的肌肉,客傢方言還兼指器物的口和邊緣,如:鍋唇、桌唇;“米”,普通話一般指稻米和去掉殼或皮以後的種子,如:糯米、花生米、高粱米。客傢方言隻指稻米,等等;有些詞語與普通話詞形相同而詞義互相交叉,例如:“光”、“亮”、“明”,在客傢方言和普通話中都是同義詞,都有相同的用法,如:火光、光芒、亮晶晶、亮相、明亮、明瞭,但客傢方言用“光”的地方,普通話則往往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燈太光(燈太亮),又如“細”和“小”,“夜”和“晚”,“日”和“天”,“破”和“爛”等詞都有詞義交叉和用法不同的區別。

  ⑤語法意義的差異(即詞的語法功能)。客傢方言的一部分詞在語法意義上與普通話不同,例如:“鼻”,除作名詞鼻涕外,還作動詞“聞”、“嗅”;“愛”,除作動詞喜愛外,還作助動詞“要”;“燒”,除作動詞燃燒外,還可作形容詞“暖和”和名詞“柴火”。

  ⑥構詞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素次序、重疊式、附加式和單復音詞等方面。有些並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詞的詞素次序與普通話不同,例如:緊要(要緊)、鬧熱(熱鬧)、牛公(公牛)、人客(客人),等等,在詞的重疊方式方面,單音名詞、量詞可重疊的范圍比普通話大,重疊後有“每一”的意思,例如:碗碗(每一碗),槍槍(每一槍),鏟鏟(每一鏟)。客傢方言的單音動詞和形容詞一般都不能單獨重疊,如需重疊,後面一定要加後綴-e,如“細細e”(小小的),e起弱化作用。但臺灣客傢方言的單音形容詞可以重疊,重疊後起加強作用,例如:𫄣𫄣(蓬亂的)、憨憨(很傻);臺灣客傢方言有一些形容詞甚至可以用三疊的方式表示最高級,例如:光光光(非常亮),苦苦苦(非常苦),熱熱熱(非常熱)。客傢方言有一種比較特殊的”XAA”重疊式,它的構詞能力很強,每個中心詞後的重疊嵌音均不同,而且一定要加後綴-e,表示程度加深,例如:紅鄒鄒e(紅艷艷的)、肥不肥e(胖墩墩的)。在附加式方面,客傢方言常用的前綴有“亞”(或“阿”)、“老”,後綴有“e”、“頭”、“公”、”嫲”、”牯”、“哥”、“兜”(等),中綴有“晡”,如:亞爸(爸爸)、阿姐(姐姐),老妹(妹妹)、老公(丈夫),遮e(傘),日晨頭、下晝頭、石頭,雞公、鴨公、手指公、腳指公、蝦公,亞陳嫲、亞娣嫲、亞三嫲、老張嫲,牛牯、羊牯,蛇哥、哥,據兜(我們)、俉兜(你們)、兜(他們),今晡日(今天)、秋晡日(昨天)、夜晡頭(晚上)等。在單音詞和復音詞的比例方面:客傢方言的單音詞比普通話多。普通話有些復音詞在客傢方言是單音詞,例如:興(高興)、識(認識)、皮(皮膚)、桌(桌子)等。

  語法方面 以梅縣話為例:

  ①人稱代詞的領屬格可以通過變韻調和加“嘅”的方法表示,例如:

  ②有特殊的疑問代詞,例如:脈個(什麼)、滿人(誰)。

  ③有特殊的名詞和量詞、動詞和量詞的配搭關系。例如:

  ④雙賓語的位置比較靈活:間接賓語既可以放在直接賓語之前,也可以放在直接賓語之後。謂語可以重復,分別加在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之前。例如:

  據慌一件衫。  我給他一件衣服。

  據慌一件衫。  我給他一件衣服。

  據慌一件衫慌。 我給他一件衣服。

  ⑤比較句的格式是甲—比—乙—過—形容詞。例如:牛比豬過大(牛比豬大)。

  ⑥動詞各種體的表示方法:a.動詞前加“正[tsaŋ']”,表示動作剛開始,如據正食飯(我剛吃飯)。b.動詞後加“等”,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持續進行,如:據吃等飯(我正在吃飯),你手e拿等脈個(你手裡拿著什麼)。c.動詞後加“e”或“過e”,表示動作已完成,如:據食e(我吃過瞭)。d.動詞後加“□[p‘et‚]”或“得”,表示過去完成,如:一個月就食□四十斤米(他一個月就吃掉瞭四十斤米)。e.動詞前加“盲”表示動作未開始,如:據盲食飯(我還沒有吃飯)。f.動詞後加“轉”,表示動作回復,如:俉著轉俉嘅棉襖去(你再穿回你的棉衣)。g.動詞後加“□□”表示試一試,如:看 na'·e(看一看)、聽ŋa'·e(聽一聽)。

  ⑦通過變調表示近指和遠指。例如:

     ‘ke e(這裡)   ke'e(那裡)

     ‘ke 邊(這邊)   ke'邊(那邊)

  ⑧處置式隻用介詞“將”而不用“把”,例如:俉將桌搬轉來(你把桌子搬回來),據將碗打爛 e(我把碗打破瞭)。

  ⑨有些詞在句中的詞序不同,例如客傢方言的范圍副詞“添”相當於普通話的“再”,但兩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前者放在謂語後面或句末,後者放在謂語之前。例如:聽一擺音樂添(再聽一次音樂),影張像添(再照一張像片)。作副詞用的“多”和“少”放在動詞的後面,如:拿多丟e(多拿一點),用少丟e(少用一些)。客傢方言的“倒”相當於普通話“做得到”的“到”,但兩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如:學得 e多知識倒(學得到很多知識)。客傢方言的“去”和“來”放在賓語之前。例如:據阿乸去桂林(我母親到桂林去),阿姐矛來工廠(姐姐沒有到工廠來)。有時這類句子的“去……來”要配合使用,如:俉去耐 e來(你上哪兒去瞭)?

  ⑩形容程度深淺的表達方式不同。例如:形容詞單用,表示一般程度,形容詞重疊,後加”e”,(受前一音節的影響,e起同部位的音變),表示程度弱化。如:酸酸ne(酸酸的),形容詞前加“e'”,表示程度強化,相當於“很”。如:e'酸(很酸);形容詞前加“唔知幾”、後加“e”,表示最高程度,相當於“非常”,如:唔知幾酸ne(非常酸);形容詞前加“忒”表示程度過於,相當於“太”,如:忒酸(太酸)。

附:客傢方言代表點的聲韻調

  聲母 

  韻母 

  聲調 

  

參考書目

 袁傢驊等:《漢語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1983。

 羅肇錦:《客傢語法研究》,學生書局,臺北,1984。

 董同龢:《華陽涼水井客傢話記音》,科學出版社,北京,1956。

 楊時逢:《臺灣桃園客傢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22,臺北,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