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70~80年代在俄國喀山大學建立的語言學流派。它的創始人是波蘭語言學傢J.N.博杜恩·德·庫爾德內,1875~1883年他在喀山大學任比較語言學教授。主要成員有他的學生和同事H.B.克魯舍夫斯基(1851~1887)、B.A.博戈羅迪茨基(1857~194、C.K.佈利奇(1859~192、A.И.阿列克桑德羅夫(1861~?)等。博杜恩·德·庫爾德內除講課外,還經常邀集成員在他的寓所聚會,交流研究成果,評論新出圖書和雜誌上的論文。這一學派對當時的的俄國語言學以及後來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派都有影響。

  喀山學派成立的宗旨在於提出語言學中的重要問題,並進行理論概括。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寫道:“‘喀山語言學派’的主要特征在於力求作出概括。這一目標遭到許多人的非難甚至懷疑,然而沒有這一點,任何一門真正的科學都是無法想象的。”他要求:不要把字母當成實際的語音(因為拼法和讀法往往不對應);劃分詞的語音部分和形態部分;弄清在語言的歷史變化中,哪些隻限於一個時期,哪些是長期進行的;並強調要研究活的語言系統和言語現象等。這一學派提出瞭當時很有創見的一些看法。音位這個概念就是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在喀山時期和他的學生克魯舍夫斯基一起提出的。

  喀山學派在不少方面與德國的新語法學派比較接近,如提出心理主義的語言觀,區分言語的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分析語言中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相互關系,重視對話的語言的研究等。但是這兩個學派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新語法學派的語言觀是完全建立在個人心理聯想的基礎上的,喀山學派則既采用這一學說,又吸收民族心理學的合理因素。新語法學派偏重歷史,喀山學派則主張區分語言的靜態(共時)研究和動態(歷時)研究。博杜恩·德·庫爾德內還對新語法學派的語音規則提出瞭批評。

  除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外,對喀山學派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克魯舍夫斯基和博戈羅迪茨基。克魯舍夫斯基出生於波蘭,華沙大學畢業,在喀山大學獲博士學位後任該校教授。他很早(1883)就提出“詞是事物的符號”、“語言是符號系統”的觀點,主張在符號性和系統性的基礎上研究語言的發展規則,並說一個詞有類比性聯系(聚合關系)和鄰接性聯系(組合關系)。主要著作有《語言科學概要》(1883)、《語言學札記》(1891~1893)等。博戈羅迪茨基畢業於喀山大學,曾任喀山大學和喀山師范學院教授。他發展瞭博杜恩·德·庫爾德內的一系列論點,強調語言的社會性,並主張既重視歷時研究也重視共時研究。主要著作有《俄語語法通論》(1904)、《語言學和俄語概論》(190、《普通語言學講義》(1913)、《亞利安-歐洲語言的比較研究》(1914)等。

  見J.N.博杜恩·德·庫爾德內,新語法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