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辨正經傳文字形體的書。唐文宗開成二年(837)翰林待詔朝議郎、權知沔王友唐玄度撰。玄度奉敕覈定石經字體,根據大曆十一年(776)張參所作《五經文字》,補其未備,撰集為《新加九經字樣》一卷,與《五經文字》一同刻於石經之末。全書有76部,有的字在偏旁上不好歸部的統歸雜辨部。共收字421字。書前所載開成二年八月牒講到刊定字體的準則是:“如總據《說文》,即古體驚俗;若依近代文字,或傳寫乖訛。今與校勘官同商較是非,取其適中。”關於註音,唐玄度在自序裏說:“謹依《《開元文字》,避以反言,但紐四聲,定其音旨。”即采用唐玄宗《開元文字音義》的方法,不用反切,而用直音。如果沒有適當的同音字可註,就註出某平、某上、某去、某入,按四聲來調音。這就是“但紐四聲,定其音旨”的意思。跟《五經文字》反切與直音並用的方式不同。《發經字樣》有石刻本,在西安陜西博物館碑林。木刻本有《小學匯函》本,《後知不足齋叢書》本,商務印書館所印《叢書集成》收有此書。(見彩圖)

唐代張參《五經文字》(後知不足齋叢書本)

唐玄度著《九經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