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律成

  中國作曲傢。原名鄭富恩,原籍朝鮮,1918年8月13日生於朝鮮全羅南道光州楊林町的一個貧農傢庭,1976年12月7日病逝於北京。他的大哥、二哥為祖國解放事業獻出瞭生命,這使鄭律成從小就受到瞭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

  1933年春,鄭律成隨同一批朝鮮進步青年來到中國南京,進入朝鮮革命組織義烈團辦的朝鮮革命幹部學校學習。1934年冬畢業後,留在義烈團從事秘密抗日工作。同時他在南京學習鋼琴、小提琴,每周到上海向一位外籍聲樂教師學習唱歌,掌握瞭較好的聲樂技巧。此後,他參加瞭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並由此結識瞭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得到冼星海的幫助和鼓勵。1937年初,鄭律成在上海參加瞭朝鮮民族解放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投身於抗日宣傳活動,並創作出自己的第1首歌曲《戰鬥婦女歌》。

  1937年10月,鄭律成到延安,先後進陜北公學和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1938年8月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任音樂指導。抗大遷至前方,鄭律成回“魯藝”任聲樂教員。這一時期的重要創作有:1938年4月間所寫的歌曲《延安頌》,這首歌一經問世就由延安迅速傳遍全國,對許多進步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起瞭直接的鼓動作用;1939年末完成的《八路軍大合唱》(原名《獻給八路軍的軍歌合唱集》)由6首歌曲組成,其中的《八路軍進行曲》(後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和《八路軍軍歌》,成為傳唱極廣的人民軍隊戰歌。此外,還有歌曲《延水謠》、《新山歌》和大合唱《抗日騎兵隊》等。1942年8月,鄭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軍總部工作,任華北朝鮮革命軍政學校教育長,曾參加過多次戰鬥。1944年1月回延安。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我們的進行曲》、《日本反戰同盟歌》等。

  1945~1950年,鄭律成回朝鮮工作,歷任朝鮮人民軍俱樂部部長和協奏團團長等職。在此期間,他譜寫瞭歌頌朝鮮人民鬥爭和中朝友誼的《朝鮮人民軍進行曲》、《中朝友誼》和大合唱《圖們江》、《東海漁夫》等許多作品。

  1950年鄭律成定居北京,並加入中國籍,先後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歌舞團從事音樂工作。他深入工廠、農村、邊防,為工農兵創作,譜寫瞭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歌曲《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曲》、《采伐歌》、《興安嶺上雪花飄》、《強大的艦隊在海上行進》、《我們多麼幸福》、《星星歌》,以及歌劇《望夫雲》(1957)等。

  鄭律成一生共創作瞭300多首各類聲樂體裁的音樂作品。他力圖從音樂形象去考慮創作,尋求準確、鮮明、生動的音樂語言。其音樂風格率真純樸、奔放灑脫、充滿激情。他善於吸取民間音樂素材,取於融化外來音樂語匯,形成自己的樸實流暢、優美親切的旋律特點。他的歌曲作品已收入《鄭律成歌曲選》,1978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選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