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任

  中國語言學傢、作曲傢。字宜仲,江蘇武進(今常州)人。1892年11月3日生於天津,1982年2月24日於美國麻塞諸塞州坎佈裏奇逝世。幼時就讀於傢塾。1907~1910年在南京江南高等學堂預科學習。1910年秋,考取清華學學校公費生留學美國。先後在康奈爾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近10年,獲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在清華學校任教。1921~192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教哲學、漢語。1924年去歐洲遊歷、進修。1925年回清華學校任國學研究院教授,講授音韻學。1929年後,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1938年再次應邀赴美國講學,從此留居美國,先後任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校教授;曾獲文學、法學、人文學等博士學位;擔任過美國語言學會會長、美國東方學會會長。1959年曾到臺灣大學講學。1973、1981年,兩次回祖國大陸探親訪問。

  趙元任學識淵博,藝術造詣很深。他從小受到民族音樂的薰陶,少年時學習鋼琴;在美國留學時曾選修作曲和聲樂,並廣泛涉獵西歐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他在從事語言學研究過程中,曾到中國各地調查方言,接觸瞭不少民歌、民謠等民間音樂,對中國社會下層生活也有所瞭解。他在美國留學階段,即開始從事音樂創作,1915年即發表瞭鋼琴曲《和平進行曲》。“五四”運動以後。他陸續譜寫瞭約100多首作品。其中曾發表過的歌曲40多首、大型合唱曲1首、鋼琴小品若幹首,分別刊載於《新詩歌集》(1928)、《兒童節歌曲集》(1934)、《曉莊歌曲集》(1936)、《民眾教育歌曲》(1939)、《行知歌曲集》和《趙元任歌曲集》(1981),有的散見於報刊。他的不少作品具有鮮明的愛國思想與民主傾向,在藝術上勇於創新。如歌曲《賣佈謠》、《勞動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上山》、《聽雨》、《嗚呼三月一十八》、《也是微雲》、《西洋鏡歌》、《老天爺》以及合唱曲《海韻》等,流傳至今,成為音樂院校的教材及音樂會上經常演唱的曲目。

  趙元任的歌曲作品,音樂形象鮮明,風格新穎,曲調優美流暢,富於抒情性;既善於借鑒歐洲近代多聲音樂創作的技法,又不斷探索和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和音樂的特色。他十分註意歌詞聲調和音韻的特點,講究歌詞字音語調與旋律音調相一致,使曲調既富於韻味,又十分口語化,具有獨特的風格。此外,他在創作中還註意吸收民間音樂語言,如《聽雨》是將常州地方吟誦古詩的音調加以擴展;《賣佈謠》是在無錫方言音調基礎上創作的以五聲音階為主的曲調;《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瞭京劇西皮原板過門的音調;《西洋鏡歌》采用瞭民間拉洋片小調作素材;《老天爺》則具有北方民間說唱音樂的風格。他在創作中對和聲的民族化,作瞭有益的探索和試驗,常采用平行四、五度進行,大調主三和弦上附加六度音程,以及小七和弦與調式和聲的手法等。他也十分註意鋼琴伴奏在歌曲整體中共同塑造形象和刻畫意境的作用。

  趙元任是中國音樂界中較早重視收集、改編民歌的音樂傢。他曾為數十首中國民歌配上鋼琴伴奏並進行演唱,其中以《盡力中華》(根據民間焰口調作詞配和聲)和《揚子江上撐船歌》(根據江南船工號子改編)影響較大。蕭友梅曾認為他的藝術歌曲“替我國音樂界開一個新紀元”(《介紹趙元任先生的新詩歌集》)。

  趙元任在國內發表的音樂論文有:《新詩歌集·序》、《“中國派”和聲的幾個小試驗》、《歌詞中的國音》、《介紹樂藝的樂》、《黃自的音樂》等。這些文章闡述瞭他的創作經驗和對建立中國民族新音樂的看法,其中不乏獨到見解,不僅對當時音樂界有重要影響,至今仍有參考價值。此外,他在國內還親自演唱錄制過唱片《教我如何不想他》與《揚子江上撐船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