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奏弦鳴樂器。中國古老的撥絃樂器。箏的歷史悠久,“箏”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李斯列傳》的諫逐客書:“夫擊甕叩缻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春秋戰國時期,箏已流行於秦地(今陝西省),史稱“秦箏”。後漢劉熙在《釋名》中說:“施弦高急,箏箏然也。”故名箏。

  構造和形制 箏的製作主要取材梧桐木,並用“刳桐為體”和“匣式拼合”兩種方法製成。音箱呈長條形,面板橫斷面為弧形形,底板平直,在底板上開設兩個音孔(古稱“越”)。箏分箏首、箏身、箏尾3部分。以前後弦梁為分界,右端前梁為箏首,左端後梁為箏尾,兩梁之間為箏身(古稱“隱間”)。箏面張弦,弦距均等,每條弦下設箏柱(古稱“雁柱”,即弦馬)。箏柱用象牙、紫檀、紅木等材料制成,可以移動,以調節音高,並用於轉調。箏在漢、晉以前設12弦,唐以後為13弦,明、清以來為15弦、16弦,20世紀60年代逐漸增至18弦、21弦、25弦,箏弦也由傳統的絲弦改為鋼絲弦或尼龍纏弦,並試制出機械變音裝置,便於快速轉調的“變調箏”。

  箏按五聲音階(sol、la、do、re、mi)定弦,二變之音(fa、si)由左手按箏柱的左側弦段取得。箏的常用調為C、D、F調,轉調方法主要采用按弦變調和移柱變調兩種方法,即通過左手抑按箏弦,控制弦的張力或移動箏柱調節弦長的辦法變調。箏的音域是:13弦箏G~c2(C調五聲音階),16弦箏A~a2(D調五聲音階),18弦箏A~d3(D調五聲音階),21弦箏D~d3(D調五聲音階),25弦箏G~e3(C調五聲音階)。現在常用的是21弦D調箏。

  演奏技法 箏的演奏法主要分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右手職彈,用拇、食、中、無名4指撥弦發聲,控制節奏和音的強弱變化;左手司按,用食、中指或中、無名2指捺抑箏弦,控制音高和弦音的變化,表現不同的風格韻味。左手司按為其技法的主要特色,同時也要職彈,技法與右手相同。右手的主要技法有:托、劈、勾、剔、抹、挑、摘、打、花、撮、輪、搖等。左手的主要技法有:吟、顫、揉、按、推、滑、點、泛等。箏的發音渾厚明亮、音韻優美華麗,善於表現行雲流水的意境和細膩委婉的情調,常用於獨奏、重奏、歌唱的伴奏及器樂合奏。

  風格、流派 箏廣泛流傳於民間,根據流行地區的不同,並融合瞭各地區的民歌、說唱、戲曲等民間音樂,形成瞭以不同音韻特點和獨特演奏技法為特色的地方流派。近代有代表性的流派以河南、山東、潮州、客傢、浙江等地較為著名。

  河南箏曲分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風格明朗粗獷、潑辣高亢,富有韻味。代表人物為魏子猷、曹東扶、王省吾、任德志等。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閨怨》、《上樓》、《陳杏元和番》、《陳杏元落院》、《高山流水》、《蘇武思鄉》、《新開板》、《山坡羊》等。

  山東箏曲取材於山東琴曲和山東琴書的唱腔曲牌、民間小調等,音調剛勁有力,華麗明快,音韻鏗鏘悠揚。代表人物為黎連俊、張為昭、趙玉齋、高自成等。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鴻雁捎書》、《嚶囀黃鸝》、《美女思鄉》、《四段》、《鳳翔歌》、《降香牌》等。

  潮州箏曲是以絲竹樂為主要內容,分套曲和小曲兩大類,用調分“輕六”、“重六”、“活五”、“反線”等。它的音調婉轉柔美,音韻典雅含蓄。代表人物為林永之、蘇文賢、郭鷹、高哲睿、徐滌生等。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粉紅蓮》、《柳青娘》、《昭君怨》、《浪淘沙》等。

  客傢箏曲主要有大調、串調、小調3大類,用調分“硬線”、“軟線”。它的特點是音韻古雅大方,委婉質樸。代表人物為何育齋、羅九香、饒競雄等。代表曲目有:《出水蓮》、《蕉窗夜雨》、《玉連環》、《崖山哀》、《薰風曲》等。

  浙江箏曲主要以絲竹樂、民間樂曲、套曲、民歌小調為內容,它的音韻淡雅含蓄,流利華美。代表人物為蔭椿、王巽之等。代表曲目有:《雲慶》、《四合如意》、《高山流水》、《將軍令》、《月兒高》、《海青拿天鵝》等。

  1950年後,全國各高等音樂院校設立瞭箏專業,並出版瞭《古箏彈奏法》(曹正著),《箏曲選集》(趙玉齋編)等教材。在箏曲的創作上也出現瞭一批反映時代精神、手法新穎的作品,如《慶豐年》、《鬧元宵》、《幸福渠》、《春到拉薩》、《戰臺風》、《豐收鑼鼓》、《東海漁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