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歷史上較早出現的一部音樂百科著作。北宋陳暘撰,全書200卷,始編於神宗熙甯、元豐(1068~1085)年間。陳暘,字晉之,福建閩清人。他用瞭近40年的時間寫成此書,於靖國元年(1101)進獻給宋徽宗趙佶。其首次刊行則在南宋慶元五年(1199),距成書將近100年;此後元至正七年(1347)曾重刊,明代又經朱載堉、張溥兩次翻刻。現在常見的是光緒二年(1876)方濬的重刻本。

  《樂書》分為兩大部分。第1部分《訓義》,,卷一至卷九十五,摘錄《禮記》、《周禮》、《儀禮》、《詩經》、《尚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孟子》等10種經書中有關音樂的章節,逐條逐句加以解釋。第2部分《樂圖論》,卷九十六至卷二百,除論述之外,有插圖540幅,內容包括樂律理論、樂器、聲樂、舞蹈雜技及典禮音樂等。其中的樂器、聲樂、舞蹈雜技等3項,各依雅部(廟堂的)、胡部(外族的)及俗部(民間的)來分。而雅、胡、俗3部的樂器又各依八音──金、石、土、革、絲、竹、匏、木等制造樂器所用材料的性質來分。

  陳暘《樂書》篇章有1124條之多,淵博宏大,對當時的古今中外音樂資料幾乎無所不包。他註意歷史考證,所收材料經過一定的調查研究。更為可貴的是他不摒棄為多數封建士大夫所卑視的民間及外來音樂。書中的俗、胡兩部保存瞭不少重要的音樂材料,是此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插圖雖不甚精確,但絕大多數有依據,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樂書》的缺點是沒有把音樂曲調用譜記錄下來。陳暘還有濃厚的復古思想,提出廢棄“四清”與“二變”。廢四清就是隻要1個八度以內的12個半音,而將八度以上的4個半音去掉。以宋代樂制的編種、編磬來說,每架16具,依陳暘的主張,隻要12具,將音域限制在非常狹窄的范圍內,減弱瞭音樂的表達能力。廢二變就是隻要宮、商、角、徵、羽,不要變宮、變徵,也就等於隻要五聲音階,不要七聲音階。這些主張顯然脫離瞭中國的音樂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