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期刊。新音樂社主辦的綜合性普及性音樂刊物。1940年1月創刊於重慶。初由李綠永(李淩)、林路主編,自1卷4期起到終刊,均由李淩、趙渢主編。其宗旨為:“接受‘五四’以來新音樂及世界進步音樂成果,以創造新的民族化的大眾化的音樂藝術,使它真正能普遍深入群眾中,真正能成為抗戰建國最有力的武器。”(創刊號《編者說明》)該刊印數最多曾達25000~30000份,成為當時國民黨統治區銷售量最大,影響最廣的進步音樂刊物,因此,屢遭國民黨政府查禁。原定每月出1期,6期為為1卷,但由於上述原因往往不能如期出版,其開本、出版地點及出版名義等亦常作變更。1940年1月~1943年5月,出刊1卷1期~5卷4期。後被迫停刊。1946年10月在上海復刊,至1947年9月出刊6卷1期~7卷2期,後又被迫停刊。1948年1~12月,在香港以叢刊形式繼續出版,每期改署不同書名,僅在版權頁標明《新音樂》之卷期順序,計出《紅花》(7卷3期)、《唱歌方法》(7卷4期)和《音樂春秋》(7卷5期)3期。1949年6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復刊於北京,至1950年12月終刊,出刊8卷1期~9卷6期。總計出9卷49期。

  在上述過程中,《新音樂》月刊主編和新音樂社其他成員,還編輯出版瞭一系列不同版的《新音樂》,計有:《新音樂》月刊副刊(1941年1~2月,共出2期)、《新音樂》上海版(1946年1~6月,共出3期)、《新音樂》華南版(1946年4月~1947年8月,共出2卷9期)、《新音樂》昆明版(1946年6~7月,共出2期)、《新音樂叢刊》渝版(1947年1月,僅見1期)和《新音樂》粵中版(1949年6月,僅見1期)等。

  《新音樂》月刊及其各種地方版,遵循其宗旨,在長達11年的出版過程中,登載、介紹瞭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其中包括:在國民黨統治區愛國民主運動中湧現的優秀歌曲,如《跌倒算什麼》、《古怪歌》、《民主是那樣》、《大傢唱》、《五塊錢》等;介紹的解放區的音樂作品,如《延安頌》(以《古城頌》曲名發表)、《黃河大合唱》、《兄妹開荒》等;還有優秀的蘇聯歌曲《祖國進行曲》、《卡秋莎》等。《新音樂》月刊發表瞭探討音樂與抗戰的關系、音樂的民族形式和大眾化問題以及有關新音樂的性質和歷史等一系列音樂論文,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民歌與中國新音樂》(冼星海)、《略論新音樂》(李凌)、《音樂的民族形式》(趙渢)、《聶耳──我們的先驅》(孫慎)、《我學習音樂的經過》(冼星海)、《音樂美學史概觀》(繆天瑞)、《綏遠民歌研究》(天風)、《解放區的音樂》(呂驥)等。該刊還開辦瞭音樂函授學校,向廣大音樂工作者和業餘愛好者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它刊載的大量音樂通訊,及時報道瞭各地新音樂運動的發展狀況和工作經驗,從而使該刊成為聯絡和團結各地音樂工作者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