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奏弦鳴樂器。流行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思茅的傣族地區,又名“傣玎”。西玎為傣語“拉的琴”之意。形制近似板胡。古老的西玎用陶制共鳴筒,現多用椰殼或竹筒,正面蒙幹筍葉或綢佈,以柚木或椿木做琴桿,桿上部內側設一鐵釘。桿通長77釐米,穿過共鳴筒伸出約8釐米。琴頭雕有孔雀、鳳凰樹等裝飾。馬尾弓長52釐米,彎度較大。西玎採用絲弦,定弦有兩種:c1、g1及c1f1,音域c1f2

  西玎的演奏方法與一般弓弦樂器不同。左手持琴置於左腿之上,共鳴筒正面朝外,手臂向前伸直,拇指掛在琴桿上側的釘子上,主要用食、中、名3指按弦。右手持弓方法與二胡相反,馬尾在外(不夾在兩弦中間),弓竹在裡,使共鳴筒置於弓竹和馬尾之間,中、名兩指向內壓弓桿,控制弓的張力,使發音產生強弱變化。演奏時,左手隨時可以轉動琴身與右手配合,調整馬尾擦弦角度。西玎音色柔和,音量甚小,用於獨奏或自拉自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