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琵琶曲。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為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佚名。曲名最早見於清姚燮(1805~1864)的《今樂考證》。有1875年前後吳畹卿抄本傳譜,共6段加1尾聲,無分段標題。其後各派傳譜分段不一。在浦東沈浩初所編的《養正軒琵琶譜》中,其分段標題為:①回風、②卻月、③臨水、④登山、⑤嘯嚷、⑥晚眺、⑦歸舟。在平湖派李芳園所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麯琵琶新譜》中,曲體有所擴展,共10段,其分段標題為:①夕陽簫鼓、②花蕊散回風、③關山臨卻月月、④臨水斜陽、⑤楓荻秋聲、⑥巫峽千尋、⑦簫聲紅樹裡、⑧臨江晚眺、⑨漁舟唱晚、⑩夕陽影裡一歸舟。1923年上海大同樂會改編為絲竹合奏曲,更名《春江花月夜》,至今猶用此名。

  《夕陽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雅致優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繪出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卷。音樂開始,鼓聲、簫聲,疏密有致地悠然興起;接著,委婉如歌的、富有江南情調的主題款款陳述;其後各段,運用擴展、緊縮、移易音區和“換頭合尾”等變奏手法,並適時點綴以水波聲、槳櫓聲等造型樂匯,表達瞭意境幽遠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