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流行於西安地區(包括沿終南山麓一帶)。其產生年代,史無記載,但從保存至今的樂譜譜式、樂器、演奏形式,以及曲名、曲牌、曲式等方面來看,與中國古樂、特別是唐宋教坊音樂有關。

西安鼓樂的樂譜

  西安鼓樂由多種音樂因素組成,其中包括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以及宗教音樂等等。其樂曲按傳統分類法分:起、鼓段曲、耍曲、打札子、花鼓段、壘鼓、別子、引令、套詞、北詞、南詞、外南詞、京套、大樂、曲破(或作趕山東、單木、玉包頭)、賺(或作湛、贊),以及開場鼓、開壇鼓等。所用的旋律樂器有琵琶、箏、夏笛、笛、笙、管以及六鑼,節奏樂器以形似羯鼓的坐鼓為主,還有戰鼓、樂鼓、獨鼓、單面鼓(銅鼓)、高把鼓等,並配以鑼、鈸、鐃、鉸、木椰子等,從而形成瞭與中國其他民間器樂形式迥然不同的配器手法。所用的譜式,由

等譜字構成,與南宋 薑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俗字譜,基本上同屬一種體系(如圖)。所用的調,常用六(C)、尺(G)、上(F)、五(D)4個調,有時也用工(A)調。

  自1951年以來,經過音樂工作者對西安鼓樂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已從古老手抄本樂譜中發掘瞭樂曲2000餘首,曲名、曲牌1200餘個。有不少與唐宋教坊音樂相同或相近的曲名。如《群仙會》、《曲破》、《遊月宮》等。古曲以“拍”為名,始於唐代,鼓樂中這種曲名也很多,如《平調雙八拍大樂》、《雙九拍大樂垂楊柳》、《雙九拍折桂令》等。其中亦有常見於宋、元諸宮調、唱賺、南北曲中的曲名曲牌,以及元、明、清諸代詞曲牌名、戲曲曲牌。值得註意的是,古樂中還有不少曲名曲牌,如《入梨園》、《洞裡天》、《封侯印》、《出使車》、《壁上劍》等,都是中國古代音樂文獻資料和其他樂種少見或不見的。現已發現的樂譜,最早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和雍正九年(1731)的抄本,更多的是清道光(1821~1850)抄本或傳抄本。

  西安鼓樂的演奏班社中,分僧、道、俗3個流派,在演奏風格上各具一格,演奏技巧亦各有千秋。道派鼓樂溫文典雅,技巧較高;僧派鼓樂熱烈、粗獷,富有生活氣息;俗派鼓樂班社長期活動於農村,比之僧、道兩派,更多的吸收瞭民間音樂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