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在羅馬時代稱為達契亞。羅馬人於3世紀從達契亞遷走後,6世紀南下的斯拉夫人在這裏定居,同當地羅馬化居民混合,成為羅馬尼亞人的祖先。這個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同其他民族如保加利亞、匈牙利、俄羅斯等發生過複雜關係;13世紀時又被蒙古征服,14世紀末起又淪為土耳其的附庸。因此,羅馬尼亞民間音樂同斯拉夫民族、匈牙利、吉卜賽、土耳其乃至東希臘的音樂都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呈現出融合瞭多民族音樂的獨特色彩。它的體裁多樣,除瞭儀式歌曲(如葬禮歌)、幽默歌曲、士兵歌曲曲等之外,最有特色的是多伊納。它是一種帶有深沉的濃厚的感傷格調的抒情史詩性歌曲,自由的朗誦性同悠長寬廣的歌唱性結合在一起。多伊納的結構是單聲部的,曲調中有豐富的裝飾音,常常出現增二度音程,賦予曲調以獨特的調式色彩,其節奏比較自由。民間器樂舞曲在羅馬尼亞農村很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是霍拉舞曲和瑟爾伯舞曲,特別是霍拉舞曲極富特色。它的節奏明快,旋律活潑跳躍,情緒熱烈。其所用樂器通常有欽波伊(一種風袋管)、納依(一種排簫)、弗盧耶爾(一種木制橫笛)、揚琴以及小提琴等弦樂器。

  羅馬尼亞的專業音樂文化在19世紀以前由於長期的外族占領而發展緩慢,但從19世紀起,在西歐音樂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開始時主要是受德國音樂的影響,後來法國、意大利音樂的影響加強瞭。1864年成立瞭佈加勒斯特音樂學院。G.斯臺凡內斯庫(1843~1925)是最早的交響音樂作曲傢,他創作的羅馬尼亞第一部交響曲完成於1869年。C.波隆貝斯庫重視在音樂創作中繼承和發展本民族的民間音樂傳統。他的歌曲流傳很廣,在羅馬尼亞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起瞭良好作用。現今羅馬尼亞最重要的音樂學院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此外,為建立羅馬尼亞民族音樂作出貢獻的還有I.維杜(1863~1931)、G.迪馬(1847~1925)、基裡亞克(1866~1928)、G.迪米特雷斯庫(1847~1928)等人。在20世紀獲得世界聲譽的最重要的羅馬尼亞音樂傢是G.埃奈斯庫和I.N.奧泰斯庫。埃奈斯庫不僅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傢,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作曲傢。他的具有濃鬱民族風格的兩部《羅馬尼亞狂想曲》,是羅馬尼亞現代交響音樂的珍品。此外,P.康斯坦丁內斯庫(1909~1963)也是一位頗有影響的作曲傢。他的《鋼琴協奏曲》和用羅馬尼亞民間音樂主題創作的交響舞蹈套曲都是羅馬尼亞現代音樂中出色的作品。

瓦拉幾亞地區的佈丘姆號(一種阿爾卑斯號)